欢迎光临武汉市吴家山中学!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研 > 教学科研

抗战特刊之观影有感

2015-12-18 10:15:18 来源:本站

           2016届高三(1)班  

翻开被岁月侵蚀的泛黄书卷,回首一段被无数人铭记的燃烧岁月。天幕低垂,硝烟弥漫,炮火枪声震耳欲聋,低头满目斑斑血迹。弹药早已告罄,敌人依旧漫山遍野;回首那一抹寒光乍现,刀光剑影铸就铮铮的不屈战魂。尽管时隔一代人,那种凝重与沉痛感依旧能够透过书本,一遍又一遍地啃啮着我的心灵。

 在刚刚结束的反法西斯70周年纪念日中,“抗战”这个遥远而又被人反复念叨的词语展现了远超其字面意义的功能,向无数人映射了那段尘封的记忆。那个时代的人无疑是悲惨的,他们流离失所,饱经战火折磨;但他们众志成城,灼热的焦土焚不化他们顽强的斗志,锋利的刀刃砍不断他们傲然的脊骨,痛苦的折磨侵蚀不了他们昂扬的民族精神。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国家的希望。他们用骨与肉筑就了祖国的万里长城,他们用血与泪滋润了这广袤的国土。他们历炼了人间地狱,为的是给后代以天堂。

 反观我们这些所谓的晚辈,我们是否给予了他们哪怕是最基本的尊敬呢?我们是否用真心缅怀过他们哪怕是仅有的一次呢?我不知道当那些颜值、武力值集体爆表的抗日神剧播出来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美化他们还是在侮辱他们。以一挡百,手撕鬼子,干脆去拍科幻片好了。最可怕的是,当我们把所有的日本人都脸谱化成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喽啰兵时,这无疑也折射了中国人的愚昧自大!在日本人均GDp远超中国的当下,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反思一下自身,我们究竟在那次惨痛的教训中吸收了什么?我们究竟在所有先辈的荣光中继承了什么?

 当德国总统每年都去为先祖犯下的罪行认错忏悔的时候,日本正要却屡屡参拜供奉着二战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面对这种羞辱,每一个有志之士的内心都会燃起一股熊熊烈火。但弱者的愤怒是毫无价值的,生气不如争气,我们绝不能想那些无知的愤青那样寻求盲目的发泄以满足可怜的自尊。我们要做的是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强盛而竭尽自己的力量。

 时光会冲刷一切,湮灭所有,但烙印在精神上的血魂永不褪迹。

           2016届高三(1)班  张雯茜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日子,93日我国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阅兵仪式。早上十点多阅兵仪式正式开始。老兵们穿着整齐的军装,带着象征荣誉的勋章,笔直地站立着,风采依旧。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们忍着悲痛,奋勇杀敌。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不服输的傲气,征战八年,终于打败日本鬼子。如今已是和平年代,老兵们也已经颐养天年,但他们永远不会忘却历史。

看着老兵的面庞,很多人不禁心生感慨:下一个十年,就看不到他们了吧,以后我们将面对的会是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那些照片是否还能无言地诉说着过去?时间会洗刷掉一切伤痛,却洗不掉历史的伤疤和民族耻辱的烙印。

正因如此,中国的抗战题材虽然重复,但从未被荧屏拉下。剧中总会有英雄不畏牺牲,打鬼子时英勇就义,在他赴死的那一刻,就会给出慢镜头,放出悲壮的音乐,顺便带着战友们绝望的怒吼,每每看到这,人们都禁不住泪流满面,一面敬佩着英雄,一面又怒骂着鬼子,但感动只是一时的,感动久了就成了麻本。人们开始厌恶抗战影片的千篇一律,遇到抗战片就换台。难道说人们都不恨日本鬼子了吗?当然不会。但过久的安逸已经蒙蔽了人们的心灵,没有经历过那样苦难的日子,人们是不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的。人们常说“勿忘国耻”,我觉得抗战片的意义正在这里。但近几年来抗战片为了博取观众眼球,连“手撕鬼子”这种离谱的事情都拍得出来,不得不说这是巨大的失败。

当年中国弱小,日本就盯上了中国,南京大屠杀的三十万同胞的惨死,一直是中国心中的一根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如今,中国已经从沉睡中苏醒,成为了令美英都要忌惮的泱泱大国。日本首相不仅没为当年感到愧疚,还欺骗无辜民众,引诱民众敌视中国,美国也暗中偏袒日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誓必要站出来,力压日本,而身为中国人,我们也必须有自己的爱国意识。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当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理应挺身而出。

和平是每个人都期望的,但某些人利欲是无限的。战争虽没有波及到我们,但我们却不能耽于享乐。当有一天我们必须兵戎相见时,我希望每一位国人都要勇往直前。中国崛起了,想要伤害我们,就得付出代价。这就是我们的态度,中国人永不服输。

                   

            2016届高三(1)班龚钰勋

七十年,可能是历史的一个阶段,也有可能是人的一生。时光荏苒,我们距离那个残酷的时代已有七十年的距离,但有些伤痕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逝,它时刻提醒着我们,鞭策着我们,促使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强大。

但我们中国似乎已在朝一个偏激的方向迷失。貌似强大的大清帝国因为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逐渐走向衰落,使中华人民受尽外族的欺凌。而和平年代的我们,面对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都做了什么?抵制日货,砸日本制造的车子,迫使日本人在中国的企业破产倒闭,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七十年的赶时间,可以让一个新生的婴儿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但我们的电子、汽车和动漫产业等等远远落后于日本,那么这七十年我们都干什么去了?我们是不是应当认真思考一下,我们应当以什么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这段历史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达尔文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在我们中国改朝换代所发生的大大小小战役中,也会有欺凌和杀戮,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不要妄想伦理道德能真正被拿来当作攻击的武器,也不要奢望同情怜悯能成为我们的庇护所,更不要错误的认为在是非公正的评判上我们一定是占理的那一方。一个成功的人经历失败,只会怪自己,向内找原因。同样,一个国家遭受侵略,向内找原因才能富强。

什么是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在别人面前声泪俱下、喋喋不休地诉说自己以前所遭受的苦难就叫尊严?先辈流的鲜血不是为了让后世的子孙去盲目的仇恨,相信他们也不仅是为了仇恨而杀戮,他们所盼望的是一个欣欣向荣的中国,而不是一个只会铭记仇恨的冲动盲目的中国。尊严并不是为了让人挂在嘴边而存在,我们应当理智的客观的去看待这一段历史,不剑走偏锋,而是收起那满身的杀气,变成一棵树,春来生枝发芽,把自己的根往下扎,再往下扎,把根扎稳了,大风大雨不可撼动时,那尊严自然会从那一叶一花中显露。

观《百团大战》有感

        2016届高三(2)班张振宇

时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抗日电影,电影《百团大战》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百团大战,是抗战史上的光辉一笔,甚至可以说是八年抗战由被动抵抗到主动出击的伟大转折。不过,这一笔写得非常曲折和坎坷。当年,代表邪恶一方的日本军国主义将魔爪伸向泱泱华夏,肆意蹂躏祖国的山河,代表正义一方的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践踏和摧残,悲惨之甚不忍再去诉说。放到时代背景下去看,随着二战的战火蔓延,法国投降、苏联停火、我国国土不断沦陷、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狼烟滚滚的国土上,亡国灭种的悲观情绪逐渐蔓延,德意志的盔甲战车,也让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向着不利于正义一方的方向运动发展。如果再不做点什么,可能就真的完蛋了。

危难关头,作为抗日战场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审时度势,挺身而出,充分借用人民战争这一汪洋大海的威力,发动和组织了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对企图分割围剿我们的日伪军当头一棒,迎头痛击,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注入了充满希望的力量。破坏铁路链的娘子关战役、保卫工厂的黄崖洞战役、突袭反包围的关家垴战役,百团大战让“犯我中华者”有来无回,粉碎了囚笼政策,打出了军威士气,极大地提振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信心决心。越来越多的官兵和群众跳出“天都黑了,中国完了”的论调,意识到“中国还在,中国人还站着”。

毛主席说:“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面对日军实施杀光抢光烧光的屠村屠城烬灭战,彭德怀发出了“想要种族不灭,唯有抵抗到底”的呐喊。彭老总和左权将军率领着士兵兄弟,一个挖铁路,一个炸桥梁,一个攻车站,一个拿矿山,把心中的怒火转化为牺牲的父老乡亲和革命战友复仇的炮火。驱逐日寇,抗战到底,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八路军用百团大战的特殊方式向世界郑重宣告着:无论如何压迫,无论何时何刻,中国人民是绝对不会投降的。

毫无疑问,百团大战就像一剂改变历史脉搏的强心针,它的意义是重大的,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能够产生这么大的意义和影响,它的战争也必然是残酷的。为了完成一些重要的战斗指令,上去一批,倒下一批,再上去一批,又倒下一批。娘子关战役中,为争夺变轨器战士的尸体堆成小山。然而英勇的战士从未退缩,许多战友以身殉国。但是,正是靠着一批批大无畏的八路军指战员和一场场壮烈的战役,扭转了战局,改变了历史演变的结果。

当音乐诗人李健演唱的影片主题曲《等待黎明》的旋律响起,悲怆的战地情歌让人潸然泪下,而观影过程中压抑许久的情感也终于被点燃,被渲泻,被爆发。“烟火绽放,照亮着沧桑的夜空,越过高山,等待美丽彩虹。”诗写得太美了,不过这是艺术化处理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样子,我因此忍不住想要改编歌词,因为战争的历史其实应该是这样子的:“炮火四起,响彻这中国的土地。血战到底,等待最终胜利。”无论是什么样子,这首曲子对于被孤立分割的抗日军民来说,犹如一段期待抗战胜利的希望之声,更是激励英勇斗争的信仰之歌。

“无声处,听惊雷,写青史,铸丰碑,龙归沧海英魂壮,血沃大地劲草肥。抒肝胆,聚风雷,问人生,能几回,太行山上云涛吼,至今澎湃赞军威。”大家听到片尾曲那一句句声声慢的深情回眸了么?历史永远都在那儿,是非功过自有评说,不过,邪不胜正的道理亘古不变,得正义者得胜利,胜利永远站在正义这一边。我们新一代革命军人应该做的,就是沿着先驱的足迹为强军兴军的伟大征程做得更多,用强大的实力和坚定的决心守护好我们的祖国。

电影《百团大战》观后感

2016届高三(2)班  董安然

观看了抗战历史影片《百团大战》,我深受感动。75年前,当祖国的土地被日寇的铁蹄随意践踏、民众的生命被日寇恣意宰割、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彭德怀、左权等老一辈革命先烈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国家为己任,挺身而出,集中105个团、四十余万人,第一次向日本发起了主动攻击,苦战3天3夜最终取得胜利,打破了日寇的“囚笼政策”,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也证明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抵抗日寇的中流砥柱。影片中那些残酷、真实的场面,惊心、感人的情节,让我深受震憾,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我不仅印象深刻,也得到了许多感悟和启示。

影片中张自忠将军说出“今天我张自忠不走了”时的不甘与决绝,娘子关前敌人用机枪向后撤部队疯狂扫射的残酷,为用火车撞烂坦克装甲而抢夺扳道器时倒下的数不胜数的尸体,这些镜头启示我们历史不能忘记,落后就要被动挨打。作为年青一代,我们要勿忘国耻,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精神,牢固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努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不让那么不堪回首的历史重演。

影片在娘子关车站战斗中,为了抢夺火车道轨扳道器,八路军战士毫不畏惧,前仆后继,一个个倒在血泊中。当班长用血肉之躯压下扳道器,安详地闭上眼睛时,那只手在扳道器上还没松开……。这一感人的画面告诉我们胜利来之不易,和平来之不易,我们今天每一点、每一刻的幸福生活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更要倍加珍惜。

影片中,我看到最多的就是一个个中国军人为了胜利视死如归、不屈不挠,抛头颅、洒热血,牺牲在硝烟的战场上,倒在祖国的疆土上。他们信念多么坚定,他们的意志多么顽强,他们的精神多么崇高,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祖国的脊梁。英雄的事迹值得我们纪念,英雄的精神更值得的我们发扬光大。作为青年学生,我们也要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在学习上坚定理想抱负,克服畏难情绪,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树立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敢于胜利、能够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

影片《百团大战》不仅纪录了历史,也给了我们今天的启迪。就像习主席说的: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认识和平的珍贵。我们祈福英魂不朽,我们祝愿世界和平。

《百团大战》——观后感

 2016届高三(2)班  罗宇

战火、硝烟、杀戮、鲜血,在那个充满着战争硝烟的年代,唯有拿起武器才会有生存的道路。

英雄不灭,英魂长存,历史的书册已经翻页,书写着亘古不朽的传奇。在我泱泱大国被侵、被压迫的年代,一个又一个先烈挺身而出,用他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用他们的精神铸成我们民族的脊梁。

腰杆不硬,江山不幸。面对日本人对华的“烬灭战”——杀光,抢光,烧光的策略,那么多的血性男儿挺起腰杆,奋力反抗。“百团大战”,是一场证明着华夏民族的铮铮傲骨是不会被轻易折断的战争。没有坦克,抢敌人的;没有装甲车,抢敌人的。我们的装备、武器等所有的都不如敌人,唯独将侵略者赶出国土的信心,我们绝对不会不如别人!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有此决心,何愁外寇不除,国土不保!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战士总是总是一群值得我们钦佩的人,他们意志之坚、内心之强大是我们所想象不到的。特别是在国家危难之刻,那种深藏于心底的民族自尊感就会奔涌而出,没有什么是比被压迫久了的人们更可怕的生物了,那种积压的怒火、燃烧的心火,终会换成战争的炮火,变成反抗的动力,形成一种无法想象的力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国人腰杆一起挺立,那将是任何人用任何力量都不能与之抗衡的。敌人烧,我们打;敌人杀,我们打;敌人抢,我们打;敌人掠,我们也打:直到敌人被消灭为止,直到他们低下高傲的头颅为止,直到他们对我国在战争中牺牲的百姓和战士表示出他们的忏悔为止。中华人们共和国永远不会退让,华夏子孙永远不会屈服!

靡室靡家,不遑启居。侵略带来的灾难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唯有战斗才能终止这场侵略,只有战斗才能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和平。以战止战,将我们的力量展现到世界面前,大声的宣告着:我泱泱大国,人才济济,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我们更讨厌被侵略。这也意味着我们不会害怕一切,凡是对我中华无理者,皆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硝烟飘到了遥远的尽头,战火已被风沙掩埋。昔日的战争已经远去,但这不代表中华人民的傲骨也随之远去。当年的英雄留下了他们的精神永垂不朽,如今的我们也应该怀着那一份民族自豪感活着。

国无民不立,民无魂不济。抗战胜利已过七十周年,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共创未来。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做好当下的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要从完善自身开始。

  

《百团大战》观后感

   2016届 高三(2)班  雷宇

七十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黑暗时代,日本法西斯的铁蹄在我中华大地疯狂的践踏,我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家园被破坏,我中华万里河山即将不保。在这民族危急时刻,不甘屈辱的炎黄子孙们开始奋起抗争。

在娘子关上彭德怀司令指挥他手下的一百零八个团在此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百团大战,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战争吹响了东方冲锋的号角。“只要有口热气,就要冲破牢笼!”彭德怀站在宏大的作战地图前和八路军的将士们为心中的家园呐喊,中国人是不会倒在帝国的强权下的!

多少中华儿女为了心中从没有磨灭的那个红色的信仰,同日本侵入者开始了殊死搏斗。七十三个主战团,十几个地方武装团,在党的领导下,相互帮助,军民鱼水情深,进行着一场真正的人民的斗争。一个人倒下了,我们有千百万的中国人站立起来。在敌人残酷的三光政策下,一个村庄被烧毁了,我们就炸他们十座炮楼。我们破坏他们十里铁路,我们要让他们血债血还,一个正义的民族是不会灭亡的!

  我们有张自忠、杨靖宇的不怕牺牲,我们有江姐的浩然正气,我们有人民子弟兵的英勇不屈,我们有全国的老百姓众志成城。在家园遭到破坏时,所有的人们都发出愤怒的呐喊,所有的人们不分老少,不分贫富,都不约而同的用自己的力量去抗击敌人。我们要把鬼子赶出中国,我们是中国人,这里是我们的家园!

无数的汗水和泪水,无数的流血和牺牲,终于日本被拖住了肆虐的脚步,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美梦被击的粉碎,南下攻打泰国、缅甸的邪恶计划也被无限的延期。在无数的爱国人士以及世界反法西斯的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帮助下,我们才得到了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但是如今的叙利亚战争、两伊战争、阿富汗战争,以及猖獗的反和平的恐怖战争,让无数的民众流离失所。为了躲避战乱而逃亡他国,无辜的人民受尽白眼和背井离乡的痛苦。但是日本不但没有反思自己所犯下的滔天大罪,正式承认历史问题,反而强推安保法案,使自己变为一个可以发动战争的危险国家,世界大体和平的局势又即将不保。但中国人民的崛起,让我们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我们高举和平大旗,坚持和平发展,为了世界的公正与和平,中国一直践行自己的责任,说到做到。

  九月三号的全国阅兵,习主席在天安门接待四方来宾,共同纪念这段不然能忘却的历史。中国已成为世界大国,中华民族的坚持不屈,中华儿女的永不放弃,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和将来,都会被世界各地的爱国同胞继承和发扬。

  我们爱好和平,我们也不惧强敌。自由发展,珍惜和平,面向未来!让我们用我们的力量去保卫我门的家园。祝我亲爱的祖国繁荣昌盛,永远和平!

 

观《喋血孤城》有感

            2016届高三(四)班 周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题记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历史的销烟滚滚而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血与泪交缠的时刻,一座城,一支军,一个魂,让我见识到了一个名叫英雄的勇士。
  
雪白的刺刀沾染鲜红的血液,枪炮声携带锋刃的子弹收割着本该鲜活的生命,痛与泪交织在银幕上,红色侵袭了我整片的视野。此情此景,早已被历史置身于千里之外的我还能做什么呢?我只能紧紧的攥着拳头,任凭愤恨的血液在血管流窜,怒吼道:犯我中华者,必诛之!
   
银幕之外的我,被铁血铮铮的勇猛的汉子震撼着,被一种叫不怕死的气氛渲染着,被一种叫民族气节的精神感动着,我深深的敬佩他们的勇猛与气节。也深深的自豪,能与他们同样流动着华夏血液,更深深庆幸国家危难之际能有这样一群勇士捍卫着尊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不仅仅是一句承诺 ,更是一种担当。在民族生死存亡之刻,在国家威严受到侵犯之时,在百姓人民惶恐不安之际,不论年龄,不论性别,不论长相,无论尊卑贵贱,每一个人,贡献出自己传存千年从未衰竭的力量!为了民族之魂,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脚下那片深爱的黄土地,燃尽最后一滴血,奋起最后一丝力!
  
然而 ,蓦然回首,身处和平年代的我在感喟先烈无畏的精神时,也不禁引发这样一些思考 :倘若敌军再犯我中华,我们这笔尖上战斗的一代,是否还扛得起长枪、驾得了战马来击退侵略者呢?我们这在物质世界里渐渐迷失自我的一代 ,我们这沉迷于科技带来的虚幻的快感的一代,是否还能坚守着保卫国家不变的信念呢?我们这死读书求功名、为一己之私利而读书的一代,是否还能扛起那飘扬千年屹立不倒的战旗呢?也许所有人期待着高科技武器轻而易举地保卫国家 ,也许所有人沉浸军事大国的幻想中,但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下下下一代呢,当他们接手武器捍卫国家之时,还能用热血打造铜墙铁壁吗?
   
巨龙在腾飞,不在梦中 。我们这一代不应再闪烁在老一辈的荣光时;下一次闪烁,是我们划破星空,迎接新时代
                                                                                                       

            《喋血孤城》观后感

              2016届高三(四)班潘玥

  在如今的和平世界的背后,我难以想象那个尸横遍野、硝烟弥漫的战场。战场是无情的,却让我看到许多人的赤诚之心;战争是冰冷的,却让我看到许多人的满腔热血;战争是嗜血的,却让我看到许多人的义无反顾。

  那个连敌军都知晓的湖南常德,被称为“鱼米之乡”“桃花源”的地方,在战火的侵袭之下成为一片废墟。如雨点般的炮弹落在在那片祥和安宁的土地上,惊起层层涟漪,久久不散。那样的悲伤,沁入人心,难以忘怀。

  八千虎贲之师对战三万敌军,十多天的苦苦坚守,那怕是弹尽人绝,也不放弃。“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坚如磐石德意志,誓与敌人战斗到底,誓与城共存亡,这是保家卫国的战士们的决心。纵使是只剩最后一个人,也要扛上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纵使伤残,被敌人逼迫投降,在生死关头也誓死反抗,绝不屈服。这是虎贲千年的意义所在,这是中国人不败的精神。

  在国难之际,有多少人在战火的洗礼中成长,忍受着硝烟带来的伤痛。影片中的苗族青年二虎,在人民逃亡时,选择投身于抗战,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战场。他从一个听到炮火声就抱头颤抖、看到似毒气的烟雾就痛哭流涕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抗日战士。在那个年代,无数像他这样的热血青年,在日寇的侵害下失去家人,投身于抗日活动中。他们是勇敢的,在生死关头,为国奋斗,敢于拿起手中的武器去反抗。而他们也是悲惨的,在战火的强压下成长,在成长中,面对炮火,面对失去生命的危险。然而,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一批前赴后继的热血青年的奋不顾身,才能换得此刻的一片安宁。

  人们之所以憎恶战争,是因为战争的后果让人难以承受。硝烟散去,战争的痕迹还在。那遍地焦黑的尸体,无数断手残肢,战地医院门口满是飘红的绷带,被血浸透了的衣物,刚从伤患身上截肢的手臂,无数伤痛的呻吟,痛苦的低嚎,无一不让人感到震撼,让人心痛。

  战争总是伴随着伤痛与离别。在有些时候,它无可避免。我们便奋起反抗,为了国家,为了这片祥和的土地。而今,战后的一切美好,也需要我们时刻的牢记,居安思危,珍惜现在,珍惜远离战争的和平!

               

《喋血孤城》观后感

              2016届三(4)班  舒佳雯

  1943年湖南省常德市刮起一阵风,犹如海之怒啸,吞噬着这片土地,残暴的风挟杂着血腥味,带着仇恨,伤痛,窒息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狂风呼啸过小巷深处却又突然温柔了起来,似母亲呢喃轻哼的谣篮曲,风里似乎带着桂花糕的清香,带着对远方征战亲人的思念与担忧。

在这突然迷漫的枪林弹雨中,人民拿起枪杆子,开始了第一次的正面反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也许正是这自古便血脉相承的赤子忠心的鼓舞,即便是只剩8人的情况下,营长也能毫无畏惧斩钉截铁地说出:“营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队长上,队长死了班长上”的话语,铮铮铁骨,以生命为代价来诉说这赤子之情。 

这战火硝烟中,是何处传来幽幽琵琶声,穿过小巷,穿过残垣,穿过病房,穿过河袱山,穿过那人心上。若是有心人,便能听出那泪落琴弦的滴哒声吧。那思念,担忧,绝望似乎要挣断那细韧的弦线,溢洒出来,幽幽的琴声似乎在描绘着抗战胜利的蓝图——那没有哭号呼喊的宁静世界,那人家团聚、爱人相依的幸福画。想必弹琴之人是位清婉的女子吧,那她思念的人在哪?在战场上,他在死守着他的家园,在开枪的瞬间大概也在思念这位爱人吧,

虽固有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思,但也不得不放下儿女情长,那女子又能做什么呢?不过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共同面对敌人,从不同方向给予支援。

   这风仍在喧嚣,似残暴,似温柔,带着血味的忠情,横过河袱山,直击侵略者的内心,让他们尝到了桂花糕中的血腥味。

   这风仍在喧嚣……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那一部分人性

           2016届高三(4)班  黄文婷

毕竟,我们是善于遗忘的。

毕竟,我们是难以体会的。弹尽,援绝,人无,城破,却只有视死如归。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无解的解读,无数的诠释。政客们说是利益的争夺;人性论者说是人性中潜藏恶的爆发。一次次战争被华美的说辞包裹着,哪怕是最清醒的人也会迷失。荣誉、英雄、美好未来·····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词汇,把战争的残酷完美的遮蔽了起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战场,多少青年因此而进入了绞肉机而不知。无论你是掠夺或是被掠夺,战争的残酷都不会消失;不论你是胜利或是失败,战争的印记永远是一道不会愈合的伤痕。

或许当我们真正理解它的时候,我们就该和我们印象中的世界道别了。

我们或许是理性的,对战争的荒诞,对人性恶的一面早有认识,但如果我们真真正正地身在其中,又能改变什么?一次一次的濒死体验,彻底可以麻木人的内心。当眼中的质疑和不屑渐渐被空洞取代,当不经大脑的执行那些天无所谓哪里来的命令,当我们已经胜利但那失去的东西却不能失而复得,不管是正义亦或是非正义的战争,我们的良知必须承担人性泯灭这一残酷现实的拷问和吞噬这。死,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解脱。

是的,我们无法理解,或许会成为上述描写的那类人-------把自己当成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怜悯,没有痛苦。当战争的不合理,战争上的无原则,震撼地呈现在你的面前,你早已不能摆脱这个现实的世界,只能融入这段不容任何人选择的历史。要存活,必须要转变,或许在人类自相残杀绝望的同时,你早已用自已的良心祭奠了史无前例的杀戮。

刚参军那会儿,我们为祖国而战;到了后来开始怀疑这一点了,那就为战友而战,我们不能抛下战友不顾;可是要是战友都牺牲了,那再怎么办呢,就剩你一个人了,只剩下你一个,自欺欺人,那你还能为谁而战呢?

最后能守初心的还有多少呢?

只是那厌倦的躯壳也换不回所有人的本性和灵魂。

毕竟,我们早已遗忘。

历史影像

        2016高三(5班)  马雨晴

   这部记录片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那是一个充满硝烟、充满压迫也充满了生化武器的年代。是的,日本关东军“731”部队,为了占领中国,人性沦丧。当年“731”部队研究生化武器的遗址早已被日军炸毁,但日军的罪行,无法从中国人民心中抹去,更无法在历史中隐藏。

   石井四郎是“731”部队的重要人物。他擅长研究生化武器,带领他的部队在中国东北建立研究中心,制造大批鼠疫病毒结核杆菌霍乱菌等病毒。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活人进行活体解剖,进行冷冻实验,将人与马的血互换等。画面令人震惊,更令人心酸。据不完全统计,被迫实验的活人多达几十万,多是中国人,也有苏联人内蒙古人等。我想,究竟是怎样黑怎样硬的心才会把这美好的生命肆意践踏亵渎我想,究竟是怎样的野心,才会中国部分地区投下这些生化武器。我仍记得纪录片中是这样说的:日军在东北,重庆等地投下大量病毒。被病毒感染后,有的人痛苦地活几天,然后死去,也有人几分钟之后就死了。死于生化武器的人数无法统计。无法统计!这短短的四个字仿佛是比几亿还要大的数字,无法统计的不仅是受害的中国同胞,更是日本洗刷不了的罪行。日本的种种做法,违背了人道主义,在国际为人所唾弃。但日本仍然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修改课本,试图掩耳盗铃,修改历史,这是何等的没有人性,没有良心。

   在这样惨无人道的敌人之前,我们中国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种爱国人士组成的游击队,奋勇杀敌,宁死不屈,让日本人见识到了我们的中国魂,我们的民族魂。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中国的抗战历史,染红了中国的五星红旗,更染红了每一颗中国心。相比之下,有些人为了保全自己,出卖革命同志,出卖中国。他们宁可过着点头哈腰摇头摆尾的日子,也不愿昂着头挺直腰去反抗。这样的人,只配活在角落下,永远看不见阳光,直不起腰,永远被人所鄙视。

   历史是屈辱的,也是悲壮的。放眼现在,中国早已从被侵略的屈辱中焕然一新。现在的中国,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国际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腾飞,世界赞叹。想到了前不久中国举行的阅兵,中国的方阵,中国的武器....外国人连连赞叹,中国人更倍感自豪。这次阅兵,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成长,中国的崛起,预示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新纪元。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以史为鉴

              2016高三(5)班  郑导

静静地望着银幕暗淡,低沉的音乐也随之飘散。随之而来的是一片乌云笼罩在我们的心头之上,久久难以驱散。

 那是一个凄冷的凌晨,一座冰冷冷的建筑立在东北的某一人烟罕至的地方,后人称之为“731”。这一处神秘的地方,重兵把守、领空禁飞,就连牲畜都不能在这一地区活动!这是人间地狱,是活人的墓地,又是死人的天堂。

 难以统计,残忍的“731”在这里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从踏进这个牢笼开始,他们便没有了名字,留给他们的只有一个代号,一个腥红的代号!每一秒死神都会从这里夺走生命,而那把收割的镰刀正是那“731”部队。一个个蒸腾的炉子、一间间紧锁的实验室、一瓶瓶青的发紫的试剂药瓶,还有那一张张在恐怖中挣扎的脸。这里的天空被烟熏黑了,这里的草被毒水染黑了,这里的良心被乌血淋黑了。在这里恐怖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如瘟疫一般传染了每个人。在那漫长的岁月里,这里乌云笼罩,天空没有洒下一丝阳光。

当阳光愿意停留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不再是高耸林立的建筑,而是残破不堪的铁笼子,日本人已经收到命令撤退了。他们摧毁了这里,企图抹去他们的痕迹,抹去他们的罪行!

时光如水,滴入大海,只溅起一丝涟漪。今日,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有70周年了,中国人民在一次次血的教训中成长,伤痕遍体的东方雄狮不再沉睡,苍猛的五爪金龙亮起了他们的双爪。中国,一个历经沧桑的古老民族在向世界宣告,中国崛起了。

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在经历了如此艰难岁月之后,在品尝了战争的痛苦与胜利的喜悦之后,我由衷希望和平之鸽能在中国的上空永远飞翔,让战火的硝烟永远不要再弥漫在中国的天空。

抗 日

              2016届高三(5)班  余乐

  随着9·18的到来,电视里每个台都开始热播抗日剧。有过去拍的,也有近期拍的,同为抗日却不是每一部都让人感到有意义。

  抗日剧的播放,毫无疑问是让现代人记住那段屈辱而又伟大历史,但抗日剧的集中播放,却给人以吞多咬不烂的感觉,抗日剧有时不仅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会给人产生抗日剧的泛滥感,真可谓是得不偿失

  现在的抗日剧,大多为了丑化日军而无所不用其极,但方式却有所欠缺。在部分抗日剧中,日本人不仅弱智还软蛋,他们害怕所有的伤害,轻轻松松就可被吓得失禁;他们蠢到无以复加,所设陷阱是小小十几岁孩童就可看穿的,他们不懂得战略,很容易就会被我军分析透彻。编剧或导演故意丑化和低估日本军队的原因,我不得其解,但如此神剧,大大拉低了日军的战斗能力,让我们无法对此客观地评价。我并没有高看日军的意思,但长此以往,若是中日真的爆发战争,我们不就高枕无忧了吗?

  还有抗日剧中的英雄主义,也真是雷到极点。我国军队永远骁勇善战,分分钟手撕鬼子”,一个人便可干掉敌军一个团。还有最近播出的裤裆藏雷”,让人觉得虚假的同时还让人觉得恶心,难道我们的先辈就是以如此方式消灭敌军的吗?太过的英雄主义让我们不再畏惧战争,甚至有些跃跃欲试。看到当英雄那么容易,人人都想当英雄,甚至有人开始期待真正战争的到来,希望自己有成为英雄的那天。

  战争是残酷的。原本抗日战争的播出,其宗旨除了让我们记住那段历史之外,也是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时光。当初日军的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人体试验,无不昭示着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苦难。如此神剧的播放,真的回归了我们的初衷吗?

  抗日剧是对我国历史沉重的铭记与哀悼。到我们这一代,对原本的历史记忆已不再深刻,对国家的热爱也无那一代人强烈,这时候,历史对我们的提醒是很有必要的,抗日剧的宗旨也正在于此,但若是给我们灌输错误的知识和错误的认知,我们又会如何?

 历史是用来铭记不是用来恶搞。对于战争,需要的是警示而不是期待。抗日剧的改变势必进行,所以,我们可不可以放缓脚步,不让这些神剧充斥在我们的大脑之中。抗日剧,本就应该宁缺毋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016届高三()班佘文翀

  当惨淡的天空逐渐被血色染红,当空气中开始充斥浓烈的血腥气味,当一座城陷入孤立无援,只余数百士兵将殊死奋斗,这需要怎样坚韧的意志和英勇壮烈去面对几万人强势的围攻,却不愿意有丝毫的妥协。民族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誓死保护自己的土地,是这些伟大的国民党战士直到丧命那一刻也始终坚持的信念。这是一座城与一个人的生死承诺。

  众所周知,日本侵略者曾对中华民族伸出恶魔的双手,留下丧心病狂的折磨,惨绝人寰的悲剧。影片《喋血孤城》再现了当年那场“八年抗战最惨烈一役”常德会战,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常德会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悠扬婉转的江南水乡常德,曾是南方一个幽静与世无争的小村落、陶渊明笔下传说中的桃花源地,有着难描难画的水乡风情。然而一切宁静的表面只是地狱的敲门砖,随即而来的是日寇对这片土地无情的进攻,直至突破国军的坚强防线,所有的灰飞烟灭与灭绝人性,从来不是简单地挖个战壕到一直开枪就能说清楚的。烟雾弥漫下敌军悄无声息地凌空而降,残酷的近身肉搏,山头的失守,惊吓之余也残酷地折磨着我的视觉和心理,血流成河四个字,原来如此惨不忍睹。一直到了毒气的释放,全无还手之力,苦熬多天的战士终于还是倒下了,看着带着防毒面具小丑般的日军,肆虐地入侵,常德失守,一片苍凉,历史,就这样无情地还原。八千守军抵御四万进犯日军,最后几乎全部战死,好在有效牵制住了日军,为后来国军对日军的反包围铺平道路。所幸,八千英魂的坚持没有被辜负,常德失而复得。

  感动于其中的情愫——忠贞不渝的爱情和誓死坚守的爱国情。有的时候在想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会不会有那样纯真坚定的情感。脑海里时不时回荡着那句“还有人活着么?营长死了连长上,连长死了排长上,排长死了班长上!”二虎在死人堆里大声重复着冯葆华的话,就算无人回应,只剩自己依然坚持着战斗。这是战士的队伍,有团队的纪律,昭示着一种顽强不屈的作战精神。咬紧牙关直到倒下的那一刻,即使用血肉之躯带着炸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生命对于他们来说似乎变得渺小起来,而他们的灵魂汇聚在一起,以强大的力量支撑着这座城池,张扬着不可撼动的气场。他们相信,只要拼尽所有保全他们守护的土地,驱走卑鄙的侵略者,这个民族的未来才有希望。

  历史以它独有的姿态给我们经验以借鉴,血泪交织的抗战故事让我们一次次为之动容,这段刻骨铭心的抗战历程让人至今想起仍隐隐作痛,它时刻警惕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不容忘却。我们要更加珍惜如今幸福安定的生活,热爱这片先辈们用血肉捍卫、用灵魂守护的土地,努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坚定不移、英勇不屈、顽强赴前的革命精神在炎黄子孙的后代里生生不息,薪火永传。

《喋血孤城》:电影背后的历史
             2016届高 三(六)班王子恒

  常德会战是抗日战争中极为重要的战役,被誉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电影的宣传语里所写的八年抗战最惨烈一役毫不为过,孤城常德以8000守军抵御4万进犯日军,最后几乎全部战死,但有效牵制了日军,为后来国军对日军的反包围创造了条件,也直接促成了中方在常德大会战中取得了最终胜利,让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投入战斗,日军在战略方面已经优势尽失。在这场战斗中,57师师长余程万一战成名,著名作家、报人张恨水将余程万比做唐朝安史之乱时守雎阳(今商丘)的张巡,并在重庆《新民报》上赞扬余程万师长的固守。  

即便就地百度,你也能知道这常德会战的惨烈,在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这样的历史战争事件,直接为电影提供了上佳的故事来源。   
  一、我早就准备好了,只要鬼子进屋,我就一剪刀捅死他。”194311月,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手举剪刀,向前来劝其疏散出城的县警察大队分队长陈光圻表示不愿离家。  
  二、194311月,57师师长余程万根据形势判断,守城一战不可避免,民众没有必要作无谓的牺牲,于是跟常德县政府协商,将全城居民完全迁出。现年84岁的老人陈光圻回忆,封城前几天,警察在城内逐一进行排查,如果夜里发现哪家有灯光,就用粉笔在门上画个记号,第二天派人劝说这户居民撤到城外。除了转移民众,中国军队还把常德北门外的房屋拆倒,造成开阔地,便于射击。57170团副团长张庭林的勤务兵顾华江称,护城河浅的地方也被钉上了竹钉。当地民众非常支持这场战役,许多人不愿置身事外。陈光圻回忆,一位50多岁的老人主动和他联系替军队当船夫。因年纪大几乎遭拒,老人很不高兴地嚷嚷:我水性好,不管上来多少鬼子,我都能把船搞翻,让他们到河里去喂王八!”  
  三、弟兄们,我这个师长对不住大家,你们挂彩,连饭都吃不饱。”57师师长余程万知道城内粮食不足,一进卫生队包扎所便向伤员致歉。伤员们一脸激动,不知如何应答。
  在包扎所外,余程万看到一间破房子里有4桶花生,便问,这个营养好,为什么不拿给伤员吃?有士兵回答:进城前有命令,没有经过允许,谁也不能动民财民物。余眼眶一下红了,说:这都什么时候了,你们先煮给伤员们吃了,等把鬼子赶出去后,别忘了再来照价补钱就是。”  
  四、顾华江至今难忘这样一个镜头:有一个呆在坑里的兄弟受了伤,还没喝完水,看见敌人往上冲,手里又没有枪,只有手榴弹,只见他一声不响地握着两枚手榴弹,等一伙敌人冲上来离我们约20米远的时候,他拉开两根导火线,冲了上去,与四五个鬼子同归于尽。至121日,守军终因力量悬殊,防线越来越收缩,除大西门、兴街口、水星楼、上南门外,全城所剩据点悉数被日军占领。顾华江和他的队友拆除了担架竹竿,将一边削尖,制成竹标枪,以备不时之需。当晚12时许,日军偷偷架三架云梯准备爬城进攻水星楼,此地是全城最高点,一旦被攻下,57师师部就暴露在枪口下。我们守在城垛上,上来一个,对着脸刺一个,鬼子们哇哇叫着跌落下去,大都没了命。那一次,我们刺了12个鬼子。“62年过去了,顾华江回忆起这一幕,依然觉得十分解恨。
  看到这些细节,我想什么都不用多说了。

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

           2016届高三(7) 吴雨濛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能让大部队成功转移,第四连的八十二位勇士和日本鬼子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全部壮烈牺牲。现在博物馆中还存着烈士的遗物。

  整部电影有很多看点,期间有幽默,有喜悦,也有感伤。熟悉的茅草房、石磨、手推车、炮楼、岗哨,电影映入眼帘的是淮阴区刘老庄村,这个宁静的村庄,独轮车正斜靠在院落的墙角;一串串玉米挂在草房的土墙上,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破旧的簸箕、晒干的辣椒、长串的大蒜头挂在土墙上;跨过小浮桥,看到连片的草房环绕着水塘而建,微风吹拂芦苇随风摇曳,鱼儿在水塘中轻盈地游弋,在阳光的照耀下,湖水荡漾,波光粼粼。

 就是在这么美好的地方,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2营4连的82位勇士在淮阴区刘老庄与3000日伪军殊死血战。他们中有连长白思才、政治指导员李云鹏、副连长石学富,排长尉庆忠、蒋元连、刘登甫,文化教员孙尊明、卫生员杨林标等等。作为力量悬殊弱势的一方,他们顽强抗击日军一千多人10多次的进攻,82名指战员虽然全部壮烈牺牲,却换来日军亡一百七十多、伤二百多的巨大战果。这里无高山丘陵,无森林沼泽,无高大建筑物遮挡,对敌实施的兵力武器不对称的作战,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取得了超常规的战果,打了一场超限战。四连阻击牵制日军10多个小时,成功地掩护了刘老庄老百姓的安全转移,并为新四军领导机关、主力部队及当地抗日民主政权的战略机动赢得了时间。

 电影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得知连队要撤离断头沟那一幕。如果连队再等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大家都没有想过临阵脱逃,都要誓死和敌人同归于尽。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战士们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有感动人的一幕是一排排长和几位战友炸了敌人的根据地后,和敌人同归于尽。如果有下辈子,我还做你们的一排排长。这句话不禁使我潸然泪下。

  当看到连长带着队伍与日寇进行最后的殊死搏斗时,当看到战士们脸上视死如归的表情以及战场上的激烈厮杀时,心绪久久不能平复,是心痛,是震撼以及庆幸,庆幸自己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夕阳斜下,冷风凄厉的呼啸,战场上横尸遍野,黄土,异乡,便是这82壮士的最后埋骨之地。莫名的感到悲怆,心仿佛被猛地撞击。心中感慨:当初的先辈们就是这样用生命浴血厮杀,用血肉筑建出一个新的中国吧!”   

距离抗日战争已过去几十年了,当年的硝烟早已消失无踪,但历史的痕迹将永刻心中,代代传承。想一想,有多少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幸福的生活啊!是他们的英勇战斗,是他们不怕牺牲,才建立了新中国。和他们当时的生活相比,我们真的是幸福太多了。我们处在和平的社会,还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虽然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用生命去报效祖国,但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下作为学生的我们最好的爱国方式就是认真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去回报老师、家长和祖国。

  小英雄雨来 观后感

        2016届高三(7) 屠灿

这部电影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12岁的男孩雨来为了救自己的老师和日本鬼子巧妙周旋、斗智斗勇的故事。
  
雨来的游泳技术很好,但是他经常上课迟到或逃课去捉鱼,因为这些事情,老师经常批评他。调皮的雨来竟然把癞蛤蟆放到了老师家的锅里。有一天,日本军官来到了学校把老师抓走了,雨来带领几个小伙伴去学校救老师。雨来在给日本人喝的酒里放了泻药,害得那些日本人裤子都来不脱,抢着上厕所,一个个被整得有气无力、狼狈不堪。随后,雨来和小伙伴们巧设机关,把前来抓他们的日本人收拾得屁滚尿流、嗷嗷乱叫……小雨来和伙伴们在尝试了几个方法后,还是没能把老师救出来,伙伴们劝雨来等通讯员叔叔来了后在再去救老师,雨来生气地说:这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定要尽快救出她。他又想出新的办法,在日本人押着老师乘船度河时和小伙伴铁头潜在水里,用一根长木头作伪装,尾随着日本人的船,瞅准时机,将日本人的船掀翻,这几个日本人跌落在水中,在水中张牙舞爪地作了垂死挣扎后,就命归西天,向阎王爷报到去了。 雨来和伙伴们成功地把老师解救了出来。
  
看了这部电影,雨来的鲜明个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调皮淘气,爱玩逃课,还恶作剧地把癞蛤蟆放在老师做饭的锅里。但是,在日本鬼子进村把自己的老师抓起来的时候,他又体现出了聪明、机智、勇敢、正义的一面。他为了救老师,勇敢地与日本鬼子周旋, 巧施伎俩,把泻药放在了给敌人喝的酒里面,将敌人的体力耗尽,为营救老师赢得了时间。此后,他和小伙伴们巧设陷阱,与前来捉拿他们的日本鬼子进行战斗……看着日本鬼子因踩上了雨来他们设的陷阱,栽入深坑、吊在树上的狼狈样子,我不禁哈哈大笑,为雨来他们的机智勇敢拍手喝彩。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小雨来他们的学习环境。他们的教室是如此的简陋,只有一块破黑板和几张破桌椅,他们穷得甚至连书包都没有。可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雨来和小伙伴们乐观开朗,热爱生活,他们认真学习文化知识,牢记老师对他们的谆谆教导,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爱国。在侵略者日本人面前,毫不畏惧,英勇果敢。把侵略者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让人拍手称快。雨来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美好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环境中,没有经历过国破家亡的悲伤,我们的教室宽敞而明亮,配备有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设施,不同的课程有专业的老师给我们教授。书柜里还陈列着各种有趣的书籍供我们课后阅读,专门的音乐教室和运动操场让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可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我有时还抱怨功课太多,没有玩的时间,在学习上有时怕苦怕累,跟小雨来他们比,我真是太惭愧了。小雨来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也要向小雨来学习,要乐观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热爱祖国,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太行山上》观后感

2016届高三(7)班  陈艳红

 自开始记事起,就从老一辈的口中听了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尽管如此,对这一中国人都应当正视的历史知道的还只是一点皮毛,对其中所要表达的共产党员的精神也没有很深地去体会过。这次的红色经典欣赏正好给了我这个重温历史、挖掘和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精神的机会。在众多的红色经典书籍电影中,我选中了《太行山上》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它刚好能满足我对于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的探索,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所反映的共产党员的优良精神和素质也是当今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当时的八路军总司令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从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景。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的形象。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平型关战役中,在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恶劣环境下,八路军将士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一举击败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坟场,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拥戴,以此从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看一部电影,并非只是在看,而是要思考我们是否能从这部作品中学到什么或者说有什么道理值得我们借鉴的。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明确和摆正自己入党的动机,坚定自己入党的信念,认清自己的职责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应当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在这部影片中,当时优秀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仍然是值得现今的共产党员学习的。他们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劳、临危不惧、勇于向前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党员所缺乏的,他们分析问题的客观、理智也是我们所应学习的。我想,作为21世纪的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当延续前辈留下来的光荣传统,在以后的日子里,实事求是,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

电影《紫日》观后感

    2016届高三(8)班  黄静

故事发生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苏联红军偶然从日军的屠刀下救下了中国老百姓杨。在将杨和伤员一起往后方转移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并发生了一场激战。杨和一名苏联女军医侥幸逃进林区。中途他们遇见了在混战中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他们让秋叶子带路,可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毒害的秋叶子几次试图杀害他们。在看不见硝烟的大兴安岭林区里,三人一路经历了山林大火、沼泽、猛兽等磨难,在患难之中他们逐渐产生了友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此时我脑海里浮现的不仅是三张鲜活的面孔,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是令我难忘且发人深省的镜头。

跨越人性的沼泽地里。当杨和苏联女兵将秋叶子从沼泽地救出的瞬间,这一举动似乎向世人昭示着人性的美好。秋叶子的得救使我坚信人性是美好的,人性的善良终能战胜丑恶。在拉近三人距离的深林大火中,杨、娜佳、秋叶子三人间的友情正悄然改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场熊烈的山林大火不但未吞噬他们的生命,反而让他们迷途知返,用更新的姿态去迎接挑战。此后,他们彼此深信只要团结一致,总有一天能见到生命中最美丽的“紫日”。

唱响和平之声的八音盒。秋叶子的眼里,八音盒是她与情人之间的定情之物,但在我眼里,放着动听旋律的八音盒昭示着和平的到来。当秋叶子被日军击毙的那一刻,太阳旗陨落了,世界和平崛起了,世人欢呼,谁也无法阻挡这热血时刻的来临。

让我们携手共同迎接美好的阳光,拨去法西斯的阴霾吧!这是一个和平的世界,各国都应该和平相处,同患难,同生死,奏响响彻天际的和平之曲!

电影《紫日》观后感

2016届高三(8)班  严志红

一部以抗日为背景的电影,却没有战争场面的大肆渲染,没有枪林炮雨里的奋不顾身,没有威急时刻的舍身取义。《紫日》从战争的细节取材,以一个普通中国人、一个苏联女兵和一个受法西斯毒害而走上歧途的日本女青年为主角,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战争中感人的故事。

影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被苏联人从日本人德尔屠杀中救出来的中国平民杨、苏联女医护兵娜佳以及他们求生的路上遇到的日本女青年秋叶子,一起在荒无人烟的丛林求生的经历。途中他们三个之间有猜疑,有争执,然而更多的是为了活下来的互助。杨的善良、娜佳的正直以及秋叶子的转变,都很感人,虽然当时日本在和苏联以及中国交战,但是电影却恰恰从这个角度衬托出了世界人民的友谊。

在荒无人烟的大丛林里,三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为了生存,忘记了战争,互相帮助。最后走出了大森林。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人民的友谊,可以跨越种族,跨越冲突。当我们面对共同的困难,如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的时候,世界人民应该团结起来,才能战胜困难,求得生存。

在《紫日》这种以战争为背景的电影中,感人的不是生死大义,不是战友情,而是跨越了国家民族的情谊,这是我们面对一些共同挑战时所需要的,相信世界人民会为了共同的梦想团结起来,构建美好的家园!

       《紫日》观后感

           2016届高三(8)班 熊丽园

《紫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苏联红军偶然从日军屠杀中救出一名中国老百姓杨玉福,在杨玉福和伤员一起往后方专转移的途中,军车误入日军军营,发生了一场激战,杨和一名苏联女军娜佳逃进林区,遇见与大队失散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他们一路上经历了众多磨难,虽语言不通,最后却成了真心的朋友,然而,在即将解放的时候,秋叶子被日本人杀害,悲愤的杨与娜佳冲向其他日本人,为秋叶子报仇雪恨。

和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所有人的共同追求。无论什么信仰都应该和平共处。《紫日》不同于其他战争片,它的主题超越了民族,超越了语言,引发的是对战争、对人性的反思,它激发的是对美好与和平的向往,对人性中善良和美丽的共鸣,而不是单纯的宣扬反日情绪。一个中国农民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和同胞被日本人杀害,亲眼见到日军以折磨中国人取乐;一个日本女孩,长期受到了“杀掉所有反抗我们的人”的教育,在逃亡路上总产生杀死另外两人的念头;一个俄罗斯女军官,她的孩子死于坠落的日本军机下,对日本人有着很深仇大恨,曾想杀死秋叶子。然而爱比仇恨更有力量,它让杨不忍心杀害一个手无寸铁的敌国女孩;它让杨和娜佳一次又一次从困难中救出秋叶子;它让秋叶子那颗被军国主义熏染的心被净化;它让三人最终交付真心,成为好友。

象征着希望和光明的太阳,照亮了他们前行的路,也照亮了他们迷茫的心。象征着和平的八音盒,在秋叶子的死于日本人枪下的那一刻,响彻无际,仿佛在告诉我们日本人的残酷冷血,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样的日本注定失败,仿佛在告诉我们和平已经来临。

人若不失善良的本性,世界的和平才会长存。善良不是桃花惊艳夺目,却如梅花暗香浮动;善良不是夏日风雨,沛然而来遽然而去,而是秋日天空,高远明媚;善良让世界充满温情,让岁月多了牵挂;善良让姑娘增三分美丽,老人更显慈祥,孩子露出纯真,男子平添一份阳光。是善良让美丽的东西得到绽放,心灵得到升华,让善良永驻,和平长存!

电影《地道战》观后感

        2016届高三9  甘笛

今年是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电视上认真观看了阅兵仪式,我深深的震撼了。为了能够更好地体会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我特意找了经典爱国电影《地道战》来看。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地道战》虽然结束了,但插曲仍在耳畔回响,画面仍在脑海跳跃。

《地道战》讲述了1942--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扫荡”时,冀中人民团结一心,利用地道英勇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故事。片中我认识了智勇双全的传宝,一片忠心的老钟叔,可恶的汉奸汤司令以及穷凶极恶的日本山田队长。

有一次,小鬼子山田队长率日军在天黑之际偷袭高家庄,这事被老钟叔发现了,高老钟意识到鬼子进村将是老百姓的一场灾难。面对凶恶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来到村中的老槐树下,解开绳索,拉响了那口报警的大钟就在钟声回荡在高家庄的上空时,山田的枪声也响了,这位忠诚的老钟叔倒在了山田的枪口下……他的死激怒了高家庄人民,他们立下了铮铮誓言,要为老钟叔报仇!我想到了司马迁的话:“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老钟叔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他的死重于泰山,人民也会永远记住他。我想我要好好学习,努力做一个为民造福的人。

没有先进的武器,但高家庄的人民想出了挖地道的好方法。他们在平原的地下开凿地道,家家相连,户户相通,地上地下连为一体,为鬼子布下天罗地网。有几个汉奸冒充八路军武工队来到高家庄,想刺探高家庄的地道位置。开始高家庄的接待人员差点上了这些汉奸的当后来这些汉奸露出了一点狐狸尾巴,被高传宝发现了,他很机智地把这些汉奸引到了一个地道里面,把他们制服了,真正的八路军武工队来了后,汉奸面目全部暴露。后来日本鬼子对高家庄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派了几百个鬼子扫荡高家庄。高家庄的男女老少都武装起来参加了反扫荡的斗争。整个高家庄,村里村外,到外都成了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的汪洋大海房上房下,火坑上,灶台下,到处都是复仇的枪口和子弹。敌军大败,原本耀武扬威的他们,现已闻风丧胆,以前狼烟四起的高家庄,现已欢呼雀跃:刚刚气势汹汹的鬼子,现已抱头鼠窜……

我想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的勇气更是可歌可泣的,难怪有人说:“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我作为一名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而深感自豪和骄傲!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那振奋人心的歌声又响了起来,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慷慨激昂的节奏让我感慨万千。

电影《太行山上》观后感

   2016届高三9郭雅绮

我看完电影《太行山上》,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看完《太行山上》,闭目沉思,我试图不再回忆那段惨烈,可是脑海中却全是被抽空声音的片段,枪,炮,火,尸体,血,泪......谁能卸下沉重的历史,轻松阔步?谁又能甩开那段风火岁月,廓然无累?

战火燃起的那一刻,原本美丽的灵魂不再干净纯白,连月亮都黯淡了下来。很久很久的西元前,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对主宰人们一切的神的信仰。而如今,眼泪、残忍、流血、损毁是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当利益与和谐相冲突,可恨的魔鬼举起充满邪恶的权杖,在黎明前为侵略选择了前进的方向。于是我听到,流离失所的人痛苦的呻吟;我听到,骨肉离散的人悲惨的哭泣;我看到,张张因战争与苦痛而愤恨的脸;我看到,双双无辜合闭的曾经澄澈的眼……

血色落霞盖满了偌大的青石大道,遮住了远处苍霭的山麓。白鸽,伴着那一声低鸣,它消失在无尽的红色海洋。机枪在扫射,子弹疯狂袭来,纷飞的战火诉说着战争的残酷。邪恶者为了一己私利,带来的是千里饿殍、尸横遍野、人人自危。一场战役就这样在贪婪的驱使下蔓延开,而那些在无畏中倒下的人们,也在最后一场大雪中,被永恒埋葬。死去的魂灵在林中穿梭,诡异地尖叫、犀利地嘲笑。战火灼烧了这片土地,血腥与焦土交融成沉重的黑暗,蔓延到遥远的山的那边。烂皮靴、空弹壳、殷红的血、苍老的双手和惊愕的面孔,充溢在这方曾经是碧海蓝天的土地上。

隐约中,我看到天使背上幸福,渐渐远去,渐渐消逝。谁在低声唱着那首《在太行山上》,我聆听感伤,他气势悲壮。到不了的是远方,回不去的是家乡。远方的家乡呵,可知离家人落寞又惆怅?另一边,孩子们依然无邪,他们眼中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形状?是否是醒来时有面包当早餐,再喝碗甜汤?抑或是院子里有秋千荡,口袋里有糖?当时的希望却实实在在只能是希望。

绵亘长夜,善恶交接。不幸的人们在地平线边渴望着满月,也等待着黎明的到来,也许那第一缕晨光就可以把他们的家园照亮。

观电影《金陵十三钗》有感

2016届高三(九)  胡锦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和新生的故事。十四个女学生,十四个秦淮河的女子,一个铁血战士,一个小男孩,一个洋人,一个父亲,他们的生活因为战争而交织在一起。

  情节充满着对比与冲突。像学生们朴素的蓝色旗袍与金陵十三钗鲜艳华丽的衣服、摇曳多姿的步态形成了鲜明对比,外面枪炮声与教堂内和平宁静同样反差强烈。但日军的进入打破了这一切,平静没有了,血腥感猛增,也带来了人性的碰撞。最后,十三钗和米勒包括那位父亲都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在战争阴影的笼罩下,人性的善的一面被激发出来,秦淮女子替女学生赴虎穴,米勒弃私心营救女学生,豆蔻为了让濒死的男孩听到琵琶而付出了生命,少年男扮女装替换女学生。

  很多人拒绝看这部电影,为什么要拒绝呢?原因很简单,它所涉及的话题,太沉重了。南京大屠杀,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是一个没有愈合也难以愈合的伤疤。每一次谈到这段历史,都好像是把那个伤疤上尚未完全凝固的血痂揭开。而揭开伤疤,是会有钻心疼痛的。逃避疼痛,是人的本能。为了避免这个疼痛,有的人选择绕开,这是人之常情。可是,能绕开吗?不能。因为,有个词叫继承。民族的血脉在我们身上延续传承,这也意味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的繁荣,也要承担历史的屈辱。我们从高处跌落,又从深谷里站起,这都是我们该认识到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大的感受并不是痛恨哪一个民族,哪些人,而是非常的痛恨战争以及战争所带来的那些伤害。可能说这句话会触动某些人的神经,可在中国的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朝代的更替、对外扩张等等,这样残酷的流血事件也同样发生,那么那些战败的国家和民族是否也要保持着高度盲目仇视态度对待汉族呢?我们更应该痛恨的是战争,更需要铭记的是战争带来的痛苦,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防止战争的发生,历史的重演。

战争的历史已过去久远,但战争的记忆却仍然是我们不断回溯的。在当下我们时刻强调的“不要忘记”,其实说明了我们对于记忆被时间湮没的不安,也喻示着我们对于新的时空中对过去的剧烈的擦抹的警觉。我们强化记忆的要求提醒我们战争的历史随着时间而变得遥远,对于从未经历战争的几代人,召唤记忆其实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真实的强调,而是对于鲜活记忆的召唤,对于历史的“活的意义”的召唤。我们并不试图将战争的经验变成书本中的记载,这种记载和研究的工作是不可能中断的,而我们的忧虑在于记忆会变得无足轻重,有责任担心历史被他人刻意地篡改,被我们自己的下一代遗忘。所以,纪念、伤悼和不断的提醒的意义在于把过去变成今天和明天的内在的动力。

观《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有感

  吴家山中学高三9班  袁骏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却又不那么真实,因为无论是什么英雄故事,往往都会有一抹传奇色彩在里面,但比起如今社会那些不知所云的抗日神剧,《刘老庄八十二壮士》无疑显得格外真实了。

讲述了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八十二位指战员,为掩护当地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在淮阴县刘老庄与千余日军激战竟日,共毙敌一百七十余,伤敌二百余,因敌我力量悬殊,八十二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的故事。虽然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的作品,但如果只看出这些东西不禁显得有些浅显。

爱情是战争中鲜艳的红花。即使在敌人即将追上时,白思才仍然不忘自己心爱的人,与秋阳见上一面。有人认为白与秋的感情戏则更属多余,不说当时有严格的纪律管着,加之战争期间,连级干部本就是偏忙的那一类人,且连队驻扎地点流动也极大,哪有空谈情说爱啊。但我只想说,如果一人不曾拥有爱情,那便是抹杀了一个人的天性。正是对爱情的追求,这才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并且后文也有组织对这件事处理的交代,我认为并没有什么不妥。这份电影中仅有的爱,就像是沙漠中唯一一朵红花,为这部影片增添了色彩。

亲情是战争中绵长的细绳。无论是村庄里那对一心想要帮助中国共产党抗日的父子,还是日本军官对自己的侄子太郎的感情,就像是一条条彼此缠绕的细绳,维系在亲人的心里。然而这两份亲情是截然不同的,青年为了自己的父亲,从后方冒着炮弹回到村庄接他走,一份孝心深切感人;但另一位日本军官为了战争胜利,差点决定牺牲他的侄子。在战争面前,亲情可以是韧如金丝的长绳,也可以是腐烂不堪的破绳,这两种选择体现出人性的差别,间接看出日本人为侵略中国不择手段的恶心做法。

兄弟情是战争中难以抹去的长鸣。云高风轻,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八十二位壮士之间的兄弟情就仿佛是战场上号角响起吹出的那一阵长鸣,久久盘旋在战场的上空不曾散去。他们对自己战友的信任与崇敬,对于少年郎来说,是最为热血的了。他们的眼泪不会落下,只会咽在肚子里。他们看着眼前这些与自己一起冲锋陷阵的弟兄们,他们只会大吼一句:“来世再做你的战友!”满腔的热血,坚毅呐喊的,不舍,惋惜,统统忘掉,他们彼此只有最纯真的情感,那便是兄弟情。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弘扬爱国精神,它也能给这个喧哗的社会更多的启迪。但愿我们看完这部影片仅仅是满腔热血,更应该将热血化为行动,读书报国的行动。我们不应该每天说我们多么爱国,然后在学校打打闹闹,谈情说爱。虽然我在之前说追求爱情是人的天性,但现在的我们没有阅历,如何去定义爱情。唯有努力读书,拥有一身文化,才能更好去经历人生,就像是穿越战场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 地道战 》观后感

            2016届高三(9)班  杨慧敏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打开电脑,上网看了一部抗日影片《地道战》。片子很老,一九六五年就诞生了。片子的老体现在它黑白的色彩,模糊的画面,闪烁不定的荧屏质感以及那老电影独有的配音效果。虽然在技术上是明显比不上现代电影,但《地道战》以其真实的剧情,独具中国特色的配乐和生动的情节打动了我。没有现代电影一味追求的战争大片的视觉效果,没有现代电影执着崇尚的明星,没有高端大气的特效,有的是朴素的爱国之情,有的是老一辈制作人的诚心,有的是真真实实的抗战精神。

故事发生在1942年,地道战是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从保定清苑的冉庄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从单一的躲藏成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并逐渐形成了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使无坚可守的冀中平原成为阻击日本侵略军的重要地区,对保护广大的战区群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片子的内容很简单:它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利用地道战的方式和日伪军斗智斗勇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1942年的冀中地区高家庄人民,在党支部书记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的带领下,把几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几处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一天,日寇偷袭高家庄,人们由于没有地道作战经验,地道遭到了敌人的破坏。突围后,高家庄人民总结教训,将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击的多功能地道。民兵们一边想着法儿改进地道,一方面等着武装队的到来。一群特务利用这次机会假扮成武装队,准备探取地道的情报,却被高传宝利用地道的翻口击毙了。日军分队长山田纠集了几个据点的兵力进行报复,但却被在地道内神出鬼没的高家庄民兵们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高家庄人乘胜前进,把地道从村内沿伸到野外,成为纵横交错的地道网络,变防御为进攻。区长赵平原制订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想吸引黑风口的日伪军出洞,但山本,却以偷袭高家庄的办法来解西平之围。最后高家庄民兵和八路军主力及游击队一道并肩作战,一举拔掉了黑风口据点,消灭了进犯高家庄的敌人,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故事的开头有村长牺牲的壮烈场景,片中我看到了人们在想方法制作地道口的用心,有女民兵们展示自己成果的俏皮可爱,有高老忠中枪后仍不放弃敲钟警示村民的英勇,也有村民们在初次战争时被烟熏被水灌的紧张,有村民们在那之后对“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思考.......故事展现的是一个个村民机智勇敢的形象。没有大将军的指挥才能,没有伟人的远大谋略,有的是老百姓才会想出来的灵动机智。整部片子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人民的智慧了。

  高家庄的居民的聪明才智是打败拥有先进装备的日军的有力武器。在全中国的抗日史上,人民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由得想到前几天日本爱好和平的民众在众议院前的示威游行,反对安倍通过新安保法。但日本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凭借国会中的议席优势,不顾群众最迫切的希望,强行通过新安保法。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日本政府不顾包括中国民众在内的亚洲人民的感受,甚至违背本国民众的愿望,枉顾战争,扰乱世界和平。这是对中国人民的挑衅,对日本民众的忽视,对世界所有期盼和平的广大人民的“宣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才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人民是期盼和平的,日本安倍政府枉顾民心的举措,最终只会导致人心尽失。七十多年前日本挑起战争,不仅给他国,更是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现在的人应该吸取以往的教训,稳定好战后的国际秩序,珍视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我相信,在世界全体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是主流,任何一切威胁和平的份子都是最广大人民的敌人,人民会动用自己所有的才智,展现人民的强大力量与之斗争到底!

《小兵张嘎》观后感

2016届高三(9)班  潘睿

  1943年,在河北白洋淀,有一位抗日小英雄他勇敢聪明,面对敌人毫不动摇,虽然他有时候有些调皮,但他仍是我心中的抗日英雄。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甚至对于世界都意义非凡,而这场战争的胜利就是由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努力组成的。小兵张嘎的故事真实性有待考察,但他的那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在那个战争的年代,他只不过是和我们现在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可是他吃不饱,穿不暖,更不要提上学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乐观勇敢地生活着、战斗着!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远远好于他们,但是有许多人不懂得珍惜,任意挥霍着时间与金钱,忘记了这段悲痛的历史,这些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看完影片,嘎子给我的映像是机智的,为了报仇,他偷偷溜进鬼子司令部,看见有鬼子要骑摩托车走,他就找来两个钉子,将摩托车的轮胎放了气,又趁着鬼子不注意,将两个钉子放到鬼子的座椅上,那些个鬼子疼的哇哇大叫,车子没开多远就翻了。

  他也是勇敢的,在被鬼子抓了后,面对鬼子他毫不畏惧,不向敌人低头。他还亲手打死了鬼子队长。现在的我们想都不该想,面对恶势力,我们怕是连反抗的念头都不会有吧。

  黑白影片,是完全不同于动漫、flash的视听感觉。江南水乡,渔船荡波、嘎子咯咯的笑声被远处的枪响惊得粉碎。接着便是村民被驱赶。面对敌人闪着光的刺刀,奶奶一脸从容不说!任凭双刀架在脖子上,八路的去向是不能说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老叔为了保护奶奶毅然站了出来,铿锵有力地说:我就是八路。鬼子那欣喜若狂的嘴脸映衬出目不识丁的老人和八路军视死如归的凛然。这是这部电影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片段。除了嘎子,这部影片中也有许多其他的人们为了民族而义无反顾地抵抗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们应该记住历史。和平的年代,战争离我们很遥远,所以人们总是在忘却,忘却战争,忘却耻辱,忘却那一个个为了现在的生活流血牺牲的人。他们也许不曾希望被我们牢记,但我们为了子孙后代应该铭记他们曾为我们的和平幸福生活奋斗过。

  我们应该不断反省。阿房宫赋中曾提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战争的年代,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战士们的铁血丹心,也可以看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清廷腐败,灭亡是他的归宿;日本侵略,投降是他们的归途。自强不息,热爱和平,应当是世界的主旋律.

影片《狼牙山五壮士》观后感

          2016届高三9  李峰

今天,我满怀激情观看了爱国影片《狼牙山五壮士》,从小小的银幕上,我又一次领略了战士们的风采。当看完这部电影时,我的心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静。  
   1941
年,日寇集中三四万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大举扫荡,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连长决定将群众转移到龙王庙,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七连六班。为了尽快让群众脱险,他们一边痛击敌人,一边组织群众撤退,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攻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打退下去。五位战士顺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他们开始撤退,但摆在战士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通向主力部队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赶上连队,但敌人紧跟在后,很容易暴露连队;而另一条路则是通向三面悬崖的棋盘陀峰。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脱险,班长马宝玉略加思索了一下,挥挥手带头走向棋陀峰的顶峰。五位战士一边攀登,一边借助树枝和岩石的掩护狠狠向敌人射击,班长马宝玉沉着指挥战斗,等敌人走近了,才命令开火,副班长葛振林大吼一声,那个小枪口有着无数力量,要发泄出他满腔的怒火。战士宋学义每掷一颗手榴弹就将胳膊抡一圈,好像使出了浑身的力量。胡德林和胡福才紧绷着脸,全身贯注地向敌人进行射击,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将敌人击退。这时,班长了受了伤,子弹也用完了,怎么办?在这儿等死吗?不!战士们将可搬动的石块,一块一块的砸下去,打得敌人哇哇叫,不少鬼子掉下了山沟,摔的粉身碎骨。可搬动的石块用完了,只剩下了一颗手榴弹,班长拉着了它,在爆炸的那一瞬间,班长扔了出去,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花。然后,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的远去,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完成了。随即,他走到悬崖边,抱着心爱的枪纵身跳了下去,战士们浑身热血沸腾,一个接一个跳下山崖,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声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  …… 
   
这是我们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地,壮山河!面对敌人的追击,他们毫不退缩,迎着刺刀和枪口冲上去,一种坚信中华民族会站起来的力量,支撑着他们,不怕牺牲,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抗击侵略者的坚固长城,用顽强的斗志与充满智慧的战略,捍卫了中华民族。

虽然五位壮士离我们远去了,那种战火纷飞的岁月也远去了,但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不会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更不会忘记用血肉筑造今天幸福生活的烈士们,他们的故事将代代传承,他们的精神将永放光芒! 抗日战争对于我们这些90年代出生的青少年来说,是一段未曾亲历的特殊历史,通过此次参观,我认识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沉痛灾难。也正是这段历史使我们认清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本质,也使我明白了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强大才不会挨打,不会被欺辱,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庆幸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我们庆幸我们的国家有许许多多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民族英雄;我们庆幸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带领我们走向胜利;我们庆幸中国人民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格,华夏儿女是打不死、吓不倒、压不垮的民族;我们庆幸有全世界许许多多的反法西斯斗士支持我们的正义事业;我们庆幸世间总是正义战胜邪恶、真理总在正义这边;我们庆幸如今东方的巨龙已觉醒。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正昂首阔步步地朝着富强、民主的方向大步迈进。

观电影《残团》有感

         2016高三9  梁思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为国家和民族存亡尽了职责和本份。战争极其残酷。在装备精良、军事素质优良的日军面前,中国军队整军整师的被击溃,甚至全部战死,是常事,更别说一个团。一个团被日军打得伤亡惨重,无法及时补给就成了残团,接下来的命运很不好,要么再上战场全部战死,要么接受整编继续作战。今年的战争影片《残团》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残团》是根据历史的真实改编的,反映了1933年长城抗战中的一个普通的片断,参战的军队为傅作义的第35军。影片开始就是激烈、血腥的厮杀。面对如蝗虫扑至的日军,团长武占元部伤亡惨重,抵挡不住,本人也大腿中弹,后成功率残部脱离战场。显示了这个团的强悍战斗力。从编制看,这个团实力最强时不会超过1400人,这一战后,估计还能参加作战的也就600人左右。所以,上峰少将再开作战会议时,不再通知武参加。武在夜色风雨中独闯会议室,少将无奈下,将武的驻防地竟划在作战沙盘很远的地方——太平谷,意思还是保全部下这个残团。武虽然无奈,还是服从命令,率部赶赴太平谷。

  既然是残团,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从团长到士兵,统统卸下帽花和领花,穿着没有标识的军装赶赴新的防地。团长打扮很奇特,砍了一根胳膊粗的树杈作拐杖,杈角上挂个伤痕累累的水壶,一身军装依然挺拔,依然虎威不可侵犯。他的部下,依然士气高昂,军容严整,队伍整齐开进。这个团,整天过着枪林弹雨的日子,面对死亡早已从容。明天说不定就要牺牲,今天就要乐观面对,这是一种境界。中国大好河山,风景如画,物产丰饶,武部行走在青山绿水中,这样的美丽家园引来了侵略军,所有的一切都将在战火中重生。

  太平谷在大山深处,几百年远离战争和外界的骚扰,村民们生活的很平静。一支军队开了进来,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因此,村民将军队赶到一废弃的院子里,军队就此驻扎下来。武团长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学,他通过地图和实地勘察,发现这太平谷非常的不太平,日军正面受阻击后,必然作大距离的机动迂回,向古都北平作长途奔袭,而太平谷是必经之咽喉。武团长在发报机受损,与上峰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构筑工事,准备拒敌。同时,少将指挥部收到情报,日军已作大范围的机动迂回,避开正面防线作战,从太平谷进攻北平。太平谷能否坚守决定防御战成败,可始终联系不上武部。当日军先头侦察分队被武部全歼后,武团长知道更大的恶战在后面,当即命令机要员带上求援信找少将。机要员不辱使命,终将信件送达少将司令部,少将才派出援军,但战机已失,武部终陷全部战死的境地。

  战斗中,武部血肉之躯凭着简陋的土木工事顽强抵抗日军飞机和大炮的狂轰烂炸,并一度和冲上阵地的日军拼上了刺刀。战斗很惨烈,也很真实,战士一个一个的死去,没有援军也没有后勤保障,终于打光了。武团长从昏死中醒了,艰难的扶着树杈拐杖站了起来,日军蜂拥而上,无数的子弹打在那宽实的胸脯下,武团长死而不倒。确实,从一个完好的团,到一个残团,再到全部战死,团长不可能独存。事实上,无论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兄弟就要肝胆相照、生死相依。

  武团长这个人,是当时中国军队的精英代表,乐观,能打,不怕死,有智慧,会带兵。奇怪的是,这个片子里面的汉子,从团长到士兵,都很英武,都很阳光,都很血性,是真爷们。要不是厮杀战场,血肉横飞,可作偶像剧。影片着重刻画了两个人,一个是武团长。他的部下刻画的不够丰满,只有一个善于雕刻的,具有文艺味的战士刻画的较生动,重要的营长、连长等人物没有关注。如突出一、二个营级连级指挥员会更好,更有利于丰实团长这个形象。这些战士都很年轻,除团长和炊事班老兵外,每个人都不会超过30岁,正值人生花季,却为抵御侵略甘愿牺牲,是为民族柱石、人杰鬼雄,永为后人铭记和祀奉。

  还有一个人物,是村里的小寡妇,她年轻、貌美,外表冷、内心热。不知为何,村里的人都敌视小寡妇。村里的妇女们不让士兵从井中打水,小寡妇为士兵取水提供了便利。结果,小寡妇的家竟被村民砸了,没有了去处,只好到军中做饭、洗衣。那个被塑造得很有文艺味的士兵,就雕了小寡妇露出一个的半身雕像。雕刻家,是个多么美好的职业,说明普通士兵的不普通,有才华,也说明了军营生活并不刻板枯燥。小寡妇为士兵洗衣服,还有军号声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村民发生的纠纷,故事讲得很有意思。其实,这个片子即使没有小寡妇这个角色,也无关大局,本来这就是部男人戏,强加一个女性角色,效果并不一定好。现在好像国内的战争片,都要加一个漂亮女性的角色,不知导演如何想的。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影视中传统的国民党军队形象。这支军队,敢与日军正面厮杀,直至全部战死。从团长到士兵之间,非常的尊重和团结,对和平充满了向往,对日军充满了藐视,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友邻之间并非见死不救,一昧自保和逃跑,而是及时伸出援手;上级和下级之间充满了人情味。以上方面是一个难得的突破,也是影片的成功之处。

  这部片子成本不大,日军机枪阵地扫射的镜头应是一次性拍摄的,分剪成多个镜头交插在不同战斗中使用,一旦细看就会穿帮,但不影响观赏。总体来说,这部片子拍得不错。现在的战争片,每年推出的太少,即使推出了也不卖座,导演是顶着赔本的风险在拍主旋律,在商业经济的今天真是不容易。这样的导演尤值得尊敬。国家应予重点扶持。

  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如果精神上缺钙,忘记过去,那是没有希望的。希望这样的影片多些!我们生活的世界,正能量就会增多,进而汇聚成前进的强大动力!

校址:武汉市东西湖区吴中街201号 电话:027-83892253 网站:www.whwjszx.com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