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肖 玲 汤丽华 尹 炜 代文生 8
针对郊区学困生群体,探讨导学案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模式. 肖福红 18
POE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彭 慧 徐水娥 黄 琳 舒 禹 聂海涛 46
浅谈高中化学导学案教学的问题设计. 彭 慧 徐水娥 易相文 聂海涛 舒 禹 50
高中分层教学策略的探究——学生班内分组分层. 左建兵 张媛媛 60
高一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点策略. 周 琼 杨红珍 纪素兰 胡雪晴 黄志涛 潘 磊 82
摘要:新课程中如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高中生物教学中将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高效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三案合一”导学案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中生物导学案三案合一
一、“三案合一”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教育的改革最终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最终是要回归到课堂教学,必须研究课堂、创新课堂。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是当前教育观的主流,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要适应社会的要求,要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从“接受性学习”向“发现性学习”的转变。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达成这些目标,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应用是关键,“学案导学”就是适应当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武汉市进入新课程改革初期,武汉市吴家山中学的领导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里,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他们首先分析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材)”等几方面之间的关系,认为“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的链条是不合理的,仅仅凭借教师的讲授学生也不可能很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就学生而言,尽管有教材做依据,但他们并不清楚教师将要讲什么、怎么讲,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由于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教案内容的落实,很容易使学生沦为记笔记的机器,课堂根本没有多少思考和消化的时间;而且由于教材本身往往过于抽象和概括,对教材上的概念、原理、法则、定律及其他知识点一般只进行严密的阐述和简要的解释,而对如何分析、理解和运用知识点往往语焉不详,只能借助于各种教参,即便如此学生在预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如目标不明,负担加重等。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改进,将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高效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三案合一”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全校推广。
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生物组教师认真学习,深入讨论与反思,最后,全组教师达成共识,即“课前教师提供预习案——通过预习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依据学生在预习案指导下的自学情况进行二次备课,设计教学案指导课堂教学——设计巩固案指导学生课外巩固教学效果——评讲巩固案,师生共同总结”。
我们认为,“三案合一”导学案教学模式学案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这些方面本身是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也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保证。
二、“三案合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要以学生发展为教学的根本,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能具有发现问题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能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为尝试进行新型的导学案设计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同时,教师在精心设计“导学案”过程中,也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3.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还是在教育的过程上,都把发挥人的主体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教育者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三案合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预习案
预习案设计的好坏是该教学模式实施成功的关键,预习案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和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同时还应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预习案的内容是学生思考的载体,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预习案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自己知道什么,还应让学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我们在新课预习案设计中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目标点击】、【重难点预见】、【学法指导】,分知识点逐项按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练习】展开。预习案设计具体的技术细节、内容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将原本“先教后学”的教案转变为“先学后教”的导学案,变一人的“讲堂”为全班学生的“学堂”,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新课程要求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因为学生实际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很难照顾到全体同学。现行的班级管理中,不同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往往处于不同的认知层次。因此预习案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3)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预习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在完成预习案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其产生一种探究的强烈欲望。
(二)设计合乎班级学生的教学案
教师认真检查学生预习案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确定课堂讲授的内容和方式。做到学生已经清楚的一定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完成,学生自学讨论难以完成和掌握的内容是教师重点讲授的内容。我校实施分层教学,分有A、B、C三个层次的班级,不同班级的学生预习案的完成情况会各不相同,因此对于教学案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师对不同班级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我们在新课教学案设计中包含以下几个内容:【三维教学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活动设计】、【当堂检测】,活动设计是教学案的核心,将知识点融入各个活动中,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1、创设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中,多媒体演示动画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情境之一,如果能将多媒体展示的动画过程设计为学生的游戏活动,那么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遗传与进化”模块中DNA分子结构的教学。
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模拟成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左手握拳代表磷酸分子,躯干部分代表脱氧核糖,右手代表碱基和氢键。教师简单演示后,学习小组(8人)按要求演示:各4人平行起立,面朝黑板,模拟DNA的两条链,一条链上的4位学生分别将左手搭在前一位同学的左肩上,另外4位也同样表演,模拟DNA的基本骨架;8位学生分别把右手手掌张开,五指并拢,右手臂平举,并与身体在同一个平面上,模拟碱基及氢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代表DNA两条链的学生站立方向相同,那么碱基之间氢键都在学生身体的同侧,也就没法实现两列学生之间的握手,即碱基的互补配对。经过这个小游戏,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必须两列平行的学生站立方向相反才能实现碱基的互补配对,也就意味着DNA的两条链必须是反向的,才能实现两条链上的碱基配对。
2、创设动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
创设动作活动就是让学生制作生物模型。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中只有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DNA分子模型,太单调、太少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可以创设多种动作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解感悟能力。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氨基酸分子结构模型、ATP分子结构模型、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分裂模型、DNA的转录、翻译模型、受精作用模型等。正所谓只要教师敢想的,就会有学生敢去做的。
案例2:“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有丝分裂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的教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6-8人),每组分到红、白吸管各4支,进行建立有丝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建构。原本教材中设计用橡皮泥的方式模拟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橡皮泥远没有吸管方便。因为橡皮泥要先塑造成染色体形状而且活动中容易变形,而吸管本身的形状就类似染色体,它中间能弯曲的点可以看作为着丝点,用双面胶可以固定两支吸管的“着丝点”,非常直观的表示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和行为变化,同时购买吸管和透明胶既便宜又方便。
3、创设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是生物学教学的核心之一,学生具备了实验能力才具备探究能力。但是教材中的实验并不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实验激情,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具体的实验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案例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操作步骤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的理解。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如下推理:(1)观察的是微小的细胞,所以要制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2)因为DNA和RNA是不显色的,不能与其他物质结构分开,所以观察之前要进行染色;(3)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细胞膜对它们有阻挡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染色剂与DNA和RNA顺利结合呢?就要用盐酸对其水解;(4)用盐酸对其水解后,细胞内的物质都有盐酸附着,染色剂不易染色,怎么办呢?就要用水冲洗玻片。借助这样的推理之后,学生就能巧妙地掌握该实验的步骤了。
4、创设“问题串”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探究能力
探究活动中,设计好“问题串”对于探究的有效进行至关重要。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串的设计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方向、顺序,也决定着学生探究思维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说,问题串是生物探究课的“灵魂”,问题串设计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探究课的效果
案例4:在学习“细胞分化”一节中,为了让学生探究细胞分化的实质,我有意识地设置了如下的问题情景:一个细胞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多个不同细胞,每种细胞中的蛋白质都不相同,请大家分析:①根据有丝分裂的特点,一个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多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应该是一样的;②遗传物质一样,根据中心法则,一样的遗传物质最后指导合成的蛋白质也应该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各个细胞中的蛋白质都不相同呢?
学生在这种认知冲突的情景中,激发了极大的探究欲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产生了兴奋点,接下来教师要做的就是利用适合的问题串加以因势利导罢了。
(三)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巩固案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通过尝试探究、归纳总结,新知初步建模之后,还需要对新知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首先,依据目标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做到对知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丰富、改造和提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在设计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易到难的习题,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巩固时间,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的落实。
其次,我们还适当的进行拓展训练。平时要注意捕捉生活中有趣的生物现象,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挖掘生物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做些变形处理,让生物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生物与实际的联系,体会生命科学的价值。
四、实施“三案合一”导学案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1)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
(2)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等。
2、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3、预习案和教学案的关系:预习案是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用来自主学习的方案,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案必须在预习案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4、教师要在“导”字上狠下功夫:
(1)要把握诱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育家孔子的论述。它恰如其分的点明了学生需要启发的最佳时机。即是说当学生讨论热烈,对问题似懂非懂,想说却又说不清楚,正是渴望启发的最强烈之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种时机,给予适当的诱导和点拨,将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导学要讲究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变教为导更要讲究艺术,任何拙劣的导学,不仅不能诱导启发学生的思路,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甚至退化。(3)导学方式有灵活性,导学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长时间单一的引导方式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居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就是这个道理。导学与学案是密不可分的,好的学案是教师有一堂好的导学课的先决条件,但教师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因为再好的学案也不能把课堂上的所有情景都设计到。
五、“三案合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实行“三案合一”导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给学生了一份学习活动提纲。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有效的课堂教学关键要解决好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学好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这个主体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衔接,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三案合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让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和手段都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使学生处于愿学、会学、能学的状态,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主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生物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3]钟启泉高文赵中建主编《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
[4]BruceJoyce,MarshaWell,EmilyCalhoun著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协调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置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教学策略。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的智能差异明显,根据学生物理学习的智能差异进行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实验将给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创造各不相同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物理成绩都能得到提高和进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培养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实验和推广的艰难使我们必须寻求知识、能力及考试成绩多赢的新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暨分层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验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一、分层教学是以人本的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这样的困难,就是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水平
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照中间学生的学习水平备课上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学校采取了分重点班、普通班的做法,高中物理课任课教师发现无论在重点班还是在普通班都存在“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课堂教学问题。说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物理学习智能差异明显,应该采取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把促进学生个体潜质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力求充分释放出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教育首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体人格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各自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长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同时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使学生在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的螺旋动态变化中不断增强主体意识与合作意识,提高自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并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分层教学营造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平等和广阔的机会和空间。分层教学本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成长的基本理念,促使每个个体都能按其特有的方式发展,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分层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对待学生之间差异的态度——消除差异,而将视角转向了对学生差异的培植、利用和开发,根据学生差异特点和发展要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具体来讲,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教学环境,协调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置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以及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结合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高中物理分层教学的运用前提和模式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一是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物理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物理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物理知识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智能差异,特别是逻辑——数学智能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二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物理。只要提供给学生
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物理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三是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在这三个前提下实施的高中物理分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存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课堂教学问题,使物理智能存在差异的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物理知识和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高中物理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通过物理学学习的深入,启发学生从某种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抽象出关键和本质的东西,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把握其内在规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物理的学习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学习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物理时,普遍感觉高中物理难学并会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学习差异,这是由高中物理课程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针对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我们认为应该实施考虑学生物理智能差异的物理分层教学。
为了实践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理念,探索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汲取国内外各种有关发现和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优点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教学要在开放、探究中创新发展的要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提出了“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提出的目的不仅在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在于发展当代教学模式,体现出开放与探究的精神。“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性学习一样,都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研究性学习不在于让学生去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通过长期、大量、平凡的研究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平等的态度,批判的意识,独立的精神,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熟悉研究过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而本文定义的“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课堂学习中,以探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以知识学习为载体,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熟悉研究过程,模仿研究方法,提高合作能力和实践习惯的知识能力并重的教学模式。对比研究性学习,该模式特别强调了能力培养中课堂知识学习载体的作用,突出了知识能力并重的思想。通过课堂知识学习载体的作用来体现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的能力发展转变为优异的考试成绩。“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是对学习课堂知识、发展能力、取得高分考试成绩三者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在高中物理课堂学习中该模式的基本流程为:根据知识目标学习设置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或合作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教师讲解或学生实验探究验证——学生间交流讨论和评价——问题解决——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
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物理科技活动。包括以物理科技小论文、物理科技小制作等内容为主;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互相配合协作。教师和学生将不同学科的概念和技能整合在一起,去研究问题。这形成“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形式,通过参与渐进式的问题解决过程,培养专业能力。该模式的基本流程由学习循环圈组成,每个循环包括四道程序,即理解和计划,行动与分享,反思,重新思考与修正;三是参照“学习中的合作者”社会型教学模式,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这种模式以探究问题和增长知识为目的,将学术探究、社会整合以及社会过程学习等目标综合在一起。“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形式是把物理课堂知识应用与课外并
和其他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课外补充。三、分层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想有效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根据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物理智能的差异进行的物理分层教学的目的也是使物理智能存在差异的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使物理知识和能力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从二者的目的上看,物理分层教学与“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存在必然性。但我们知道,物理分层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层次学生应该具有适应不同层次的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同一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不同的层次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在物理分层教学与“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结合存在必然性的基础上,应该寻求“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与各不同层次相结合的各自的特点,寻求最高效发挥“问题一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的物理分层层次。
将分层教学实验与“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是对分层教学实验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实验中,力求找出不同层次与“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的规律,最终发挥分层教学与“问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最佳效率,从而达到大幅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多少次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课题教学的目标。但是,面对有限的时间,无限的考点,又多少次重回自认“捷径”的传统教学法——“我讲你听满堂灌”!今天的“分层导学,高效教学”的研讨又一次警醒了我,坚定了我使用分层导学案的决心。
一、“三是三非”
1.“三是”即是生本、是减负、是分层。
惟有当学生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自由参与探索创新,身心方处最佳状态,思维方显激活态势。故而,以学生为本,自主学生是为“生本”。
分层导学案设计做到课外自学与课内探究的有机结合,以“精、简”为原则并长久坚持,形成体制,做到增效不增负,学生如此,希望教师亦能减负。
凸显分层引导,从知识、技能到理论运用,基于问题式设计并实行难度分层,使学生自学时按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的完成训练。菱湖中学刘丽琴老师的导学案以问题式逐层递进,围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考点充分运用史料教学法设计自主学习和探讨类题目,由陈述性问题过渡到程序性提问,是我校在今后高三复习中要积极学习和运用。
2.“三非”即分层导学案做到非教案、非“一刀切”、非习题集。
分层导学案非教案,教案是主要是供教师使用,而分层导学案则是从学生学习出发,从易到难,由表及里,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
导学案要体现分层,就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精”与“简”的原则,就不能“拖泥带水”,要密切联系课本,充分体现“精简”两字,但考试的重难点尽在其中,实现有效性教学;
导学案除了要分层,不搞“一刀切”之外,还要区别于习题集。因此,我校今后选用和设计的分层导学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明确考点和知识网络(最好是思维导图),二要有针对性的运用能力习题和学法指导(习题设计难度层次要显递进关系),三要有探究和及时的反馈。
“三是三非”是运用分层导学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而“四精四勤”是实现有效性教学的保障。
二、“四精四勤”
“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在教师参透教材,明确考点和掌握学情之下,分层导学案内容要精心挑选,深入讲解;“四勤”是勤发、勤批、勤评、勤补。
三、因势利导
导学案,重点在于一个“导”字,教导、引导、指导,在强调学生学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以往的学案侧重于学生本位有很大的差异。教师怎么导,因何而导,就该“因势而导”,这里的“势”就是整堂课的依托,从刘老师的整堂课而言,她的课堂之势把握就非常清晰,突出了学生对知识掌握之势和高考升学之势两部分。
一是学生掌握知识之势。在上课开始之前,老师就将配套学案下发学生,通过预习要求学生将所知的知识先做好,不能做不会做的先空着,并对此做了详细的批改,所以在课堂教学前已经对学生知识的把握有了诊断性的预测。在上课过程中,在对“探究”部分的梳理完成后,基点就是在给学生批改的过程中,所以,课上的处理并不是突兀而是势在必行。全课定位重难点的依据不仅仅是课标考纲的要求,还有老师对学生知识把握程度的认真分析。
二是高考升学之势。高中学习为了什么,学生和老师都明白,为了那一考,因此整堂课的处理设计就有很明确的目标:为了高考。通篇下来对应每个知识点都有及时的有针对性习题演练,并且整堂课对学生的学法、答题技巧的指导是非常突出的。在解决“探究”部分时,老师要突出学法指导,强调归纳、概括等技巧和要求,还要对学生进行了领域提示、哲学思辨等多角度的引导,使学生“因方法而知识”。
四、分层教学”
现下我们为何要强调实行“分层教学”?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是中国现行的课堂教学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却在同一个课堂接受统一的教学”的问题,极易导致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听不懂,分层教学就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尽力兼顾。
1.坚持导学案依托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编制指导思想。
2.教无定式,学无定法,一切都不可僵化;否则压抑个性,走向极端,则成为理想主义或形式主义。分层导学案的编写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也就是说大体模式一样,但内容的具体设计要别具匠心。
3.老师提高教学的水平的手段是读书,做题,研究学生和高考命题,不断反思;
4.分层导学案可理解为结合校情,班情,学情,对合作探究题,知识拓展,课堂练习题适当分层;
5.高三复习,面对高考难度相同,不能回避难度;强化历年高考题训练有必要,这是方向;这里又体现“分层不分”;
6.对导学案与课件使用的关系处理,我现在也很困惑,既然花如此大的精力编制导学案,就要发挥它的主题作用,课件必须降到辅助地位。如一些图片,归纳,史料型问答题可以用课件形式展示。以弥补导学案之不足。
7.导学案,如何设计问题(探究合作)?层层深入,即回归课本,又有拓展提升,这是我们编写导学案追求的目标。
总之,“分层导学案”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体现了“学教合一”的理念。“讲”很容易,“教”则很难,“导学”更见真功夫。通过导学案的使用,进行分层教学,在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并自觉学,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
摘要: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依托合理有效的班级分层,兴趣分层,目标分层,活动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等,贯彻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实现提高学生生物成绩的目标。
关键词:个体差异 分层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由于学生的基础,先天素质以及主观努力程度等不同,同一年级的班与班之间,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态度上都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将这种差异性带来的影响减小甚至充分利用,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并在实践中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分层教学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实施分层教学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学生需要,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成绩,异步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依托有效分层,异步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体会。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它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学生之间,既有知识结构上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将会使每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第三,从新教材的理念上看,高中生物教学要求教师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唯一的教学环境。
(二)认真分析教材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不参与中考学生基本上等同于没学什么,即便学过,教材上也只是浅显的讲了一些相关知识。初中教材侧重于生命现象的描述,高中教材则概括性较强,按照一定线索进一步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知识的安排是从分述上升到概述阶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我们学校大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基本的分层,班级按照总分数成绩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分为了C班,B班,A班,我带其中一个B班和一个C班。C班的班主任又将班上45位同学按照不同层次分为了9个小组,每个小组还自定义了一个响亮的名称,例如:金刚葫芦娃组,博凝帕克组,水墨年华组,聚能联盟组,天物组等等。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已分好的小组也可以自己根据需要进行分层分组或者学生自愿分组。
1.根据学生兴趣分层
学生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对学习的兴趣必然是不同的。将学生依据兴趣的需要分为若干小组,对不同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使学生在原有层次上逐步提高。
例如我在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教学时,我首先下发一个调查表,根据自愿原则,将学生按知识结构、实验操作能力的不同,分成2个实验小组来进行准备。实验开始前各小组选择代表进行交流,如知识结构小组讲解本节知识要点,实验小组进行具体实验示范,然后由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这样一方面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取材、制片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学生制作精美的装片进行现场展示。然后由各小组讨论归纳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的原因。最后由各组选派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结合课本进行串讲和归纳总结。通过这一分层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沉浸在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知识的喜悦之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学习目标分层
学习目标分层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目标分成由低到高的层次目标,提前下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新课的基础上自愿选取学习的层次目标,然后按层分组,进行探究和学习。
《减数分裂》一节中,我将学生按成绩分为A、B、C三个层次,由A层次的学生概括出动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DNA的变化规律,B层次的学生概括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在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细胞结构变化特点及其图像。再由C层次的学生讲解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不同的变化异同点以及如何识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像。这样既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又强调了协作学习,使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3.学习活动分层
素质教育要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生物的进化》一课中,我将有关教学内容制成一个自主学习的学案提前印发到学生手中,通过分层设置目标,组织学生主动探究,既关注了个性差异,又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课堂气氛浓烈,学生活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4.训练习题分层
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目标时,应适当准备一些不同层级的课堂练习进行适时训练,在训练中起到巩固知识、复习方法、启发思维的目的。所以分层训练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环节,这种训练习题要以中等学生水平为主,鼓励低层次同学敢于挑战高层次的训练习题。
学生可以通过测试的形式进行分层训练。我们按章节编入了不同梯度的各类习题,印发给学生,但根据学生以前的成绩制订了不同的目标,A层次的学生要求做完基础题,重点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欢迎做好提高题。B层次的学生要求做完基础题和提高题,欢迎挑战拔高题,C层次的学生必须做完全部的提高题和拔高题,且将学生反馈的问题及时解决。这种解题形式,不但可以变枯燥的作业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控能力都能得到了提高。
5.学习评价分层
我们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那么在学习评价时就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分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在同一层次内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另外,分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能力不同程度提高,要求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将教学分层适时的作出调整,以便更好的发挥分层教学优势,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五)分层教学的反思
分层教学由于要求教学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准备,加之每个生物教师所教授的班级较多,教学任务较重,而且还要兼任其它的工作,常常导致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落到实处,这是摆在我们生物教师面前一个重要而严峻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课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学案”教学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导学案的指导完成课堂自我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本文依托笔者教学实践,分析郊区的学困生群体学情,探讨适合他们的导学案教学实施模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学案教学;模式构建
学案教学是所有工作的核心,以它作为线索,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和帮助,进行恰当的评价。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能够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充足的平台和时空。
1 郊区学困生群体学情分析
所谓学习困难学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郊区教学资源相对薄弱,学困生比率较大。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品质欠缺。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在导学案设计及实施环节针对不同的成因可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期到达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 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学案的设计要以教案为依据,体现出学生学情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总体上看,导学案设计应以课堂为中心,并注意向课前、课后作好两个“延伸”,即要具备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巩固训练四大主体部分。
2.1 学习目标:目标给予学生课堂学习的方向。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特别是针对学困生的导学案,应以基础为主,适当设置有坡度的问题。学习目标可由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制定或者是拟定一个示例,其余部分可采取由学生小组合作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归纳出来。
2.2 课前预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即理解新知识需要旧知识作基础。预习可以使自己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并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为听课扫清障碍。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预习后再听课,学生对于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已经心中有数。这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性。这样,在预习中弄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这样一来,自然就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课前预习应进行恰当的设计,实现学生课前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本部分以预习自测作为主导内容。预习自测题可用多种形式呈现: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看书做答的过程,也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对于重点内容可设计台阶式问题串,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同时,可以摘引一些资料,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证。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落实好这一环节是学困生,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2.3 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是导学案的核心,是学案教学的重头戏,是诱导学生学习的关键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教师教学经验、水平的一部分。这一部分需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情境,以便教师组织开展问题探究活动。设计问题情境时,必须突出重点。在主干知识部分组织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避免面面俱到、分散重点;必须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问题情境使其感受知识的实践价值。
学困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心理品质往往都很差,他们甚至不会听课、不会做笔记,这需要广大教师在课堂上为他们倾注更多的精力和爱心。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我们不仅要教会他们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小结,还要教会他们运用所学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当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当他们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课堂学习中来。
课堂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升华经验,化为知识,所以,总结反思也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反思可以是问题情境后的知识总结,包括图表、公式、小思考题等形式的知识总结;也可以是问题情境中的适度“空白”,它是留给学生自主拓展、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讨论总结后及时将思维火花放大,巩固成果。要设计好适度“空白”这个内容,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问题情境的内涵和外延。
2.4 巩固训练
巩固训练是对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学习效果的检测,要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检验,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题目以基础为主,80%的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课堂学习即可顺利完成,以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成就感;问题设计形式避免简单的没有思维含量的挖空式练习,可根据内容特点灵活多变,比如:可借助郊区校本资源作为出题背景,学生可感可触,即能引起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于学困生教师应及时关注其巩固训练情况,经常“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
3 导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教师批改预习内容,收集学生预习情况,整理出问题类型,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依照学案线索授课,针对学困生的问题类型,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诱导式(提问、讨论、归纳、练习,可用于新授课),开放式(质疑、探索、小结、练习,可用于复习课),技能式(示范、实践、评估、作业,可用于习题课)等。
4 实行导学案教学的意义
实行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要时而听,时而读,时而写,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多种感官齐参与。学案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
实行学案教学,便于学生记笔记,便于学生查阅和复习,这等于给学生了一份学习活动提纲。学生透过学案,就可以清晰地回忆上课时的情景。
学案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师的授课意图和教学方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学习。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灌、学生装的弊端。它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学案教学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总之,导学案教学,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根本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探索、提练、练习、巩固、归纳、系统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方法。导学案教学,就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演”的活动,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这对于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自学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山区高中生物学案教学模式初探》
2、教育界中旬《高中生物学案教学法的设计和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一节课从头讲到尾。即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也是沿着教师铺设的轨道走向既定的目标,学生实际上并没有主动选择思维策略、表达自己对问题理解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合作意识差,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用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被动地思维、机械地记忆,根本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师生关系也不融洽。因此,教学质量很难突破,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瓶颈问题。
为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高一化学备课组开展了“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化学高效课堂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1、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使原来死气沉沉的传统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能力。这些教育理念都充分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及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最终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2、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实行“导学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且能真正落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导学案”教学模式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导学案”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独立探索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认识未知事物的基本思维过程,这正是对学生实施整体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构建化学高效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了让学生会学的目的。
三、“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导学案”教学模式下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讲后评、以评促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入手
1、强化导学预设,提高课堂效益
“导学案”形成之后,教师要在学生用的“导学案”基础上对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充分预设,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以确保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效率。
预设的内容包括:(1)前置自学阶段:教师要预设学生的自学方式、自学时间、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自学巡视需要个别指导的同学。(2)展示交流阶段:教师要预设展示的方式(自主展示还是提问展示)、展示的时机、展示的策略、展示的学生层次、展示时可能会暴露的问题、展示时的点拨角度方法等。(3)合作探究阶段:教师要预设探究方式、探究角度、探究可能达到的深度;集体或个别指导的合作小组或个体,点拨讲解的起点、内容。(4)达标拓展阶段:教师要预设不同学生的不同达标度、达标反馈的方法、个别指导帮扶的对象,评价激励的方案,总结梳理的方法、内容等。
2、课堂教学求“活”,教学形式、方法,把握有度。
在导学预设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课堂观察、参与、指导的紧张度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字上做文章。即:
(1)灵活的教学参与、指导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参与、指导方法。每位教师选择教学参与、指导方法要综合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特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特点;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等。要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2)学生活跃的学习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学和练,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教师在课堂上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3、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习惯
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以往单一的、机械的“听讲—练习”的被动状态转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展示”的积极主动学习状态,除了教学模式本身所起的作用外,教师还应该在课上或课下有意识的教会学生学习、合作、展示、倾听、评价。
(1)教会学生展示:能自然自觉、仪态大方的在组内或班内围绕一个话题或重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并能跟同学、老师交换意见。
(2)教会学生倾听:一方面,既要会倾听教师的课堂讲解,又要会倾听同学的课堂发言;另一方面,既要听得进,听清楚,听完整,又要听得懂,听出实质,听出问题。
(3)教会学生评价:在合作小组或班级内能公允真诚的评价同学的观点,能质疑、批判、改正、补充、完善别人的意见。
(4)教会学生合作:在合作小组内,能以宽宏大量的心态主动借鉴他人的智慧优势为我所用,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贡献分享自己的智慧优势。不互相排斥、互相嫉妒、互相拆台、互相封锁信息。
四、构建化学高效课堂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在导学预设的前提下组织教学,虽然教师有充分的准备,但课堂教学不是机械、固定的模式,在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预设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等。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板书也许是学生来写,总结也许是学生来说,但这依然是一堂好课,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
2、准确地教材把握能力
高效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必定会引发学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储备丰富的化学知识,还要储备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不能局限于教材范围的知识,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
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参与,热闹又是课堂纪律的大敌,如何能让学习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做到收、放自如,取决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4、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
环节的设计能力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固定的设计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这取决于教师的随堂机智。
五、存在不足及困惑
1、课堂活动要求容易养成难
高效课堂让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老师先不讲,只是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内容,学生要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学生要动起来,还要在同学面前讲出来。学生要从过去的观众变成演员、当事人,要重建一种新的课堂秩序,要克服人类最大的弱点“惰性”。学生的规范变成习惯,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做,需要老师坚持点评,采用合适的评价。让学生发生质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长期的培训。
2、课堂展示参与容易精彩难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亮点。为什么要展示?展示什么?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果任由课堂自由发展,课堂出现了“展示专业户”的问题;如果教师人为分工,扩大参与度,又使得展示虽然参与广泛但又变得“泛泛而展”,失去了精彩,难以达到高效率。这是教师教学的困惑。
3、学习目标设定容易达到难
高中化学教学,虽然从教育管理部门到教师、家长,都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目前的评价模式还是以高考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所以,目前教师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仍然以高考要求作为依据。而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比广度要求更高,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往往容易出现学生对知识的广度了解得更多,而对知识的深度钻研不达标。
“导学案”教学模式下的化学高效课堂改革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过程是曲折的。还需要我们发挥集体的智慧,进一步去探讨、优化、完善。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在高一年级上了两学期的音乐鉴赏课。回顾过往课程,我感到,将普及常识性的音乐知识与学习专业技能相结合,针对不同音乐素养的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分层教学实施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评判。音乐学科不同于文化学科的可以依据量化的成绩标准来确定层次,而是要依据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能力来分层。新课标将学生的发展从三个角度来设定------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前两者合并简化,可以总结为学生的“参与度”,而音乐鉴赏的知识与技能有其专业的特殊性,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用学生的“参与度”与“审美能力”两项指标来划分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即优生的审美能力高、参与度高;中等生的审美能力高、参与度低或审美能力低、参与度高;差生的审美能力低、参与度也低。这种班级内学生的分层方法既符合学生的能力状态,又符合音乐学科特点。当然,在班级与班级之间也有分层,比如文科班普遍好于理科班,文科各班之间也有差别。此外,对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发展而不断变化,适当加以调整。
在具体实施分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分析学情。
1、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与心理都逐渐趋于成熟,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个性特征相对明显,个人喜好以及是否对音乐感兴趣或是否有特长都基本确定,因此,如果对所有的学生或班级都采取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势必会抹杀一部分学生的兴趣,或是埋没了一部分学生的天分。
2、音乐教师负责整个年级的音乐课教学,学生人数多且杂,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此不能实行教学“一刀切”。比如:有些学生对音乐不感兴趣,对这类学生如果还不停分析曲式结构、音乐要素,只会让他们更厌烦,只有区别对待,寻找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及社会潮流的音乐素材,才可以吸引他们的兴趣,扭转局势。
3、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上来说,在以《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下,鼓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音乐教师可以在学校课程的开发中多动点脑筋,而分层教学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通过课堂的分层教学引导优生参与到课余的探究、创作活动小组或是课外音乐艺术活动中来,最后形成相应的艺术课程。
其次,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力求做到:教学目标分层设定,教学内容分层选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分层使用,专业发展分层引导,教学评价分层推进。下面进行具体阐述。
1、教学目标分层设定
我们确定教学目标,要根据新的课程目标,有层次、循序渐进地分别制定总体目标和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标中已经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三方面详细阐述了课程目标,如果将其简化,分层教学的目标就是:差生能接受并喜爱音乐,基本能参与各种课堂音乐活动,掌握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具有初步鉴赏音乐的能力,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积极参与体验课堂各种音乐活动,能较好地掌握基础乐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鉴赏,具有一定的审美力;优生则要求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积极体验各种音乐活动,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创造性思维,具备较好的独立鉴赏以及演唱、演奏、创作等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活动。
2、教学内容分层选择
根据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班级的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的多少、深浅;优生参与度、注意力、理解力、判断力都较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增加内容,体现“多样化”与“选择性”,比如:可以选择的曲目安排多一点,对曲目的音乐要素、曲式结构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内容分析更深入,或是要求他们完成课外的资源收集整理、汇报等创造性探究活动。中等生可稍微降低难度。针对差生,情况也许正好相反,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不在于内容的多少,比如:只要求他们能安静地、用心地欣赏,在完成主要曲目的鉴赏之外可以讲述音乐家的背景故事、作品中的趣事等来吸引学生兴趣。
3、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分层使用
针对优生,我会在体验、比较作品、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关注点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对中等生不能忽略知识技能,但是可以设计更多好玩、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提升兴趣;而针对差生,则主要以鼓励为主,目的是培养兴趣,比如:我在讲《歌唱》这一课时,对差生主要介绍歌唱的基本发音原理、歌唱的三种体系方法——美声、民族、通俗各自的特点,欣赏三种唱法的优秀歌曲视频;对中等生,我会拓展讲解三种唱法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并带领学生跟唱一至两首不同风格的小曲,引导学生感受三种唱法的不同特点;而对于优等生,我会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基础知识,我则带领学生学习三种唱法的发声方法、发声部位、音色特点,重点强调实践。这样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收获,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音乐需求。
4、专业发展分层引导
在课堂上鼓励喜爱音乐或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加入年级的音乐兴趣小组,通过更加专业及深入的学习,努力引导、激发优等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我校一年一度盛大的学生艺术节为这些有音乐潜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而这些学生也正是课堂参与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能表现的一部分;对中等生则尽力挖掘其潜能,让他在音乐领域也能慢慢自信起来。对差生则努力引导他能自愿地、用心地欣赏音乐。比如,在本学期我的那节展示课上,高一(12)班学生中有音乐生和美术生,音乐鉴赏能力也不尽相同。我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采用了由简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先学习较为简单的音乐要素——速度、音色,通过让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进行听辨、对比、分析,体验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完成对低、中层学生的基础知识讲解后,我针对高层学生(主要是音乐生)设计了一个有难度的体验环节,让学生用“u”的发音进行音高上的叠加,即同时唱出2—4个不同的音高,这就是“和声”。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整学生的发声技巧、音准、音量,使学生的和声音色高度统一,优美空灵、宛如天籁,达到了较高的音乐水准。
5、教学评价分层推进
学分认定与教学评价是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平时的课堂各项活动,比如,对比判断不同音乐风格、描绘音乐中的情感等都必须有一定的难易区分,或者对活动的要求呈阶梯状;而在期终检测中,教师命题的立足点应以中、下层次学生为主,试题应有恰当的难度和区分度;统一试题要求,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分标准,及时分层反馈、矫正,不达标者再给予一次补考机会,并记上成绩。
最后,说说我对分层教学的反思。
1、音乐课分层教学让课堂更加有效率,但还不太完善,比如:教学内容浮动的度的掌握、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等还会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继续努力;
2、对优生的关注过多,对差生关注不够;
3、要注意课堂的参与度,争取不要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艺术分层教学在高一实施一学期后,效果明显,学生在音乐鉴赏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部分优生对音乐的喜爱更是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高一年级下学期的分班过程中,有22位同学选择了就读艺术班,音乐生的数量首次超过美术生数量,成为艺术班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审美潜力,有目标、有计划、多维度地实施分层教学,就可以真正实现“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进步和成功”。
【摘要】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导向作用,要求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和鼓励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主动去思考问题并敢于尝试参与到课堂的驾驭当中来,以此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才能主动。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巧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有效课堂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要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和鼓励学生有所创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学习能主动
主动学习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为此,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体验,是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根本任务。树立高度的学习责任心是自觉学习的前提。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效学习,而最能潜移默化的养成学生的这种责任意识的莫过于语文的有效课堂了。
2.学生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核心特性,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学习。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很重要的一种品质。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语文的有效课堂就是学生的独立和自主学习的课堂。
3.学生能合作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体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在交往中合作学习生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主动的生存方式,发展人之为人的一切方面,获得人的本质。“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生通过交往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只有基于交往和合作的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课堂中语文知识有效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学生人格健全与完善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课堂。
4.学生能探究学习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和形式。所以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对问题的探究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起点、动力和贯穿于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有探究就会有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有效课堂应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5.学生能发展个性
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他们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会有差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要使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方式,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给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相比,效果会截然相反。
第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尝试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巧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巧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巧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点、突破疑难点,然后陈述出来。
第四,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是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习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五,教师要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站在一定的高度之上来组织教学。
1.教师应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多写作,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传统语文教学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这句话大多持批评的态度。这句话传达的教学理念是单向的“给予式”的,但这句话所传递的“教师应该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这一信息是永远都不会落后的。语文教师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一定是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有可能对教材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2.“独辟蹊径”的备课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
部分老师对语文课本只是大致翻翻,按照教参照本宣科地备课,然后勇敢地走进课堂,对课堂毫无敬畏之感。而现如今的学生几乎每人都有教辅资料,教师按照教参的设置提问,学生按照教辅资料回答。直接的、机械的提问,无思维过程的回答,共同构建了毫无趣味的课堂。而“独辟蹊径”的备课则能带来深刻而富有生机的师生对话。这里所说的“独辟蹊径”不是为了追求“独特”而去追求“独特”,而是教师对文本进行合理且富有个性的解读。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良好情境的设置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满学习兴趣的课堂才可能是有效课堂。
4.关于导学案的设计。
我校在推进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各学科都使用了导学案,对于导学案的使用赞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由此产生了不小的分歧。导学案的最大功用应体现在学生的预习环节。从前语文的预习大多是划好小节和字词、熟悉一下课文内容、研讨几个小问题,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是粗糙的,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当然更粗糙。而高中阶段的文章信息容量较大,学生如果课前对课文没有较好的感知,那么课堂上师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自然就是囫囵吞枣了。而导学案可以把学习的任务细化,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导学案的设计一般要完成两个任务:
(1)把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设计出来,使学习任务更具有可操作性。
(2)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
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能够较充分地预习文本,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做好了必要的课前准备。
新课改调动了我的积极性,但思维的转变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见解偏差,下面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语文课程不能一味追求活跃而忽视了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气氛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质量的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我们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既要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还要从是否落实基础知识的角度来评价一堂课。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的训练,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活跃的课堂气氛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应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训练转化为动态的实践活动,这样就会使语文训练与人文精神的熏陶融为一体。
二、语文课堂上不应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有价值的合作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教师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表现。而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大加表扬,没有否定之词,避免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除此之外课堂上应给学生一些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从而达到有价值的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语文课堂上不要过分重视讨论探索而忽视背诵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过去有一阶段将背诵记忆,视为死读书,读死书,被语文课堂抛弃。现如今学生根本就没有朗读背诵之实,没有积累就没有运用,没有大胆的读背,就没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只有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最大限度的提高和最快速度的进步。如何才能打造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参与学校推行“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心得体会,谈一谈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浅见。
一、教师要处理好几个转变
(一)转变教学观点。教师应由以往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依学定教。改变以往教师站在讲台上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把课堂上的时间尽可能的还给学生,不要总是担心自己讲少了,学生哪里还没弄懂。自己讲得累死,学生还嫌你啰嗦,最要命的是学生掌握的效果还不好。其实,教师大可不必过分担心,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课堂不再是以往那种格式化、死板硬套的场所,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还课堂给学生,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
(二)转变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每一名教师都应该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要以为自己是老师,而他们是学生,就觉得应该凌驾于学生之上,这样,只会敌对了师生情绪,疏远了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热爱,而有了这份热爱,学生就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只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真正的是在关心他,学生就会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吐露心思,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并且水到渠成。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最基本要做到:一是理解和尊重学生;二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待全体学生,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碗水要端平”。三是不管谁犯了错,都要勇敢的说出“对不起”三个字,包括教师自己。笔者经常说的一句话:人无完人,金无赤足。犯了错,不要紧,能够认识到错误并积极改正,就是好孩子嘛。学生都是很明事理的孩子,见老师都能带头给大家道歉,他们会从心底佩服这样的老师,从而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2.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尽量和他们打成一片。笔者利用学校开展的课外访万家活动,走访了学生家里,了解到学生在家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样,回到学校,教师就能够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性格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教育措施。二(2)班的程宇威同学就是通过家访,及时从孩子的母亲那里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现状以及上课易打瞌睡的原因之后,笔者及时和孩子进行了沟通,让他把作息时间做了一个更改,晚上不要学得太晚并对他进行鼓励。现在生物课堂上学习劲头十足,最近几次考试都过了80;同时笔者还利用下课、午休、晚自习时间和学生谈心。虽然,每次时间并不需要太长,甚至是三言两语,但是,对学生都会有不一般的触动,他们会想到老师是关心自己的。因为是在课外,因为是单独的沟通,即使是给学生委婉地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都会很乐意的接受。谁都会有自尊心,如果总在课堂上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不一定能接受,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笔者会采用不同的方式和学生沟通,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也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好感,慢慢地从喜欢老师转移到喜欢老师所任教的学科,上课的劲头会越来越足。
二、高效课堂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一)紧盯教学内容。“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构思。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高二生物组一直采取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研究重难点,备知识,备学生。同时也分配了每一个老师认真编写哪一节的导学案,要求注重学案的层次化、问题化原则,设置相应的梯度,由简到难,使导学案兼顾了好、中、差三个层次。
(二)紧盯教学对象,即“备课备好学生”。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一节课的设计必须符合这个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基础、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会有差别,那么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会有所不同。“备课备好学生”是关系到教师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笔者在实验班和两个平行班就采用了不同的导学案设计,特别是在实验班二(2)班的备课中,给该班学生多设计几个开放性的思考题,利用他们思维特别活跃的优势,开阔其视野。例如在学习《遗传和人类遗传病》的章节时,实验班多提的问题有:X、Y同源区段上的基因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有何异同?如果2对基因完全连锁,F1代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何?等等。而平行班的备课就没有这些。
(三)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问题。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
1、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首先,教师课堂语言要充满活力和感染力,要抑扬顿挫、风趣幽默。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感情投入,要进入角色,眼睛有神,动作有力,而且教师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所以,教师平常要找时间多充点电。其次,课堂上要适当设计些“包袱”,让学生在张弛有度的环境下学习。再者,教师可让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亲自讲解题目,其他的同学会认真听并补充其不足,笔者带的二(2、8)两个班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效果好。如果长期仅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加之高中学生本来就学得很苦、很累,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上的疲劳,甚至瞌睡袭来,有想睡觉的感觉,而降低课堂效率。
2、课堂上要多理论联系实际,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如在学习“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养”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回忆吃的无子西瓜真的一颗子都没有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教师再把带到课堂的无子西瓜用刀切开,让学生观察,经过观看-思考-分析的过程,使学生从生活中得出了结论,又带着结论返回了生活,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借助电子白板教学媒介,把课堂知识学习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改变过去单调老套的说教形式,这样就克服了生物必修二内容多,知识较难,教学时间少的困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生物课的吸引力,又使高中学生对生物充满了兴趣。另外,作业的布置要、有层次,比如笔者布置作业时,设置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就是全体学生都必须做的基础题,比如二(7、8)两个班只要求完成必做题;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比如二(2)班的学生还可以选做选做题,这样就比较有弹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教师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一定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或是抄袭作业等。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快速提问”,增加了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同时,尽量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此外,课堂作业要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每布置必批改,并配以三言两语的评价,主要是鼓励为主,顺带学法指导,让学生觉得不好好学心里过意不去。
三、课堂结构、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一)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重在教师的讲,不易打动学生,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性格特点,按照不同的层次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活动。因为,生生间的互动式学习,由于经历、知识、生活上相近,因此学生更容易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讨论中完成自我的提高;或者请学的好的、有经验的同学在班上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可请已经在本校高中毕业又学有所成的师兄师姐回来,传授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验,进而让在校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个美好的憧憬。一举两得。
(二)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整体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体味学习带来的乐趣,最终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印象最深的一次就在前不久,二(2)班的一次讲习题课上讲到一个实验设计题,基本上都讲完了。突然,杨纯星同学举了手,我让他站起来发言。他说“:老师,这个题除了一个对照组,只需要一个实验组就行了。”他话还没说完,旁边的同学好像就有些不耐烦了,可能是觉得题都讲完了,你还说什么说。我说:“大家骚安勿躁,让同学把话说完,这是礼貌。”并且我对杨纯星同学的积极思考问题进行了肯定。等杨纯星同学说完后,我紧接着就问大家:“同学们,大家都讨论一下,究竟是2个实验组严谨还是杨纯星同学说的只需一个实验组就能说明问题呢?”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我听见大家后来说还是2个实验组严谨些。“为什么呢?谁能说明理由?”宋勇康同学很积极,回答了问题:“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实验组,万一这种微生物没生长出来,说明不了实验结果,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所以一定要2个实验组。”同学们听了他的回答,对这个实验理解得更透彻了。虽然,讨论花了一点时间,但同学们掌握得更深入了。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好处: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学习生物的热情,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动力与适当的压力,而且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可以引入恰当的竞争机制,以调动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笔者就利用了以小组为单位,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无论对错,都给该小组及学生本人记1分,以资鼓励;回答对的就记2分,每一节课下来,给各小组评价并评出各组的特别贡献人。这样一来,课堂真的是既“热闹”,又完成了学习任务,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
高效课堂不是一句空话,作为教师,只要你认真钻研了,真正用了心,把每天的一点一滴做好,还愁课堂不高效?
内容摘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因此,教学必须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影响和课堂教学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领悟人生意义。
关键词:教育教学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也有许多相关观点,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才是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化,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
“现代社会注重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实质上是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它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即人格。非理性因素是人的发展的催化剂和激素。”
教会学生做人,就是对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情操等方面引导,这也是人格教育的含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教育应当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完善德育和加强素质教育等角度来看,人格教育理应受到重视。
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语文教师的影响和课堂教学的渗透结合在一起,德育教育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语文教师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力军
“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一古老的师训直到现在仍被世人所认同。语文教师是学生活生生的人格教科书,凭借师生交流和交往中所外化出来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地会对学生产生特殊的人格感召力。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1、全新的教育理念
(1)培养现代人的观念
我们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必须由现代人来完成。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是“会做人,会求知,会生存,会创造,会健体”。所以,语文教师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升学率上,而是要对学生的前途负责,这也是对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负责。
(2)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把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发展和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文化知识,并使自己成为独立的、自主的、创造的、追求真善美的主体。
(3)知识扩展的教育观念
课堂上,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有限的语文知识,这不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不应该把目光只停留在课堂上,还应该向课外延伸乃至社会生活。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这才是学习语文的成功之路。
2、渊博的知识内涵
(1)扎实的专业知识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汉语言基本知识,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高,课讲得好,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些规律性知识,还会给他们以思想方面的启迪,学生会从艺术形象中获得思想的陶冶,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情操、意志、性格等受到熏陶感染。具有精湛专业知识的教师,将会给那些正要走上人生征途的青少年带来深远的影响。
(2)广博的社会知识
现代社会注重个人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现代人才需要博学多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加知识含量,如环保、交通、人口、人权等方面的知识。教师授课语文的过程中,不应只停留在单一学科的传授,还应该把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接近生活,从而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信心。
(3)熟练的计算机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给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驾御这些科技手段,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兴趣。
3、有魅力的教师人格
自由的思想,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接受现成的说法和做法,要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说该说的话,敢于做该做的事。不流俗,不唯书,这样才能把语文课本自身所蕴涵的道德情操、人文思想、生命形态等转化成个人的审美体验,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也能在学生的精神、人格塑造形成过程中给他们以深远的影响。
鲜明的个性。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精品无数。有经典的个性人物,有人间的悲欢离合,也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这些内容都需要语文教师在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展现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这些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发展确立良好的目标。
执着的追求。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等特点,所以,语文教师的行为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具有感染力。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在生活、事业的每一个侧面都要具备执着这个人生追求,尤其是在面对困境时,要擦干眼泪,敢于面对阻力,敢于拼搏到底,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志向、气节等给学生上好人生这一课。
二、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关键
“语文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一种生命塑造。语文教育本身就是用‘语言’构筑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生命本身。所以,语文教育中,应该更多地将人文精神灌注其中,这也是社会的要求。”
(三)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内容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领袖人物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名言警句,像屈原行吟江畔,虽屡遭打击,但爱国之心不改的高尚情操;司马迁忍辱负重撰写来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救死扶伤,最后献身殉职的伟大的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人格教育的极好素材。这些内容是课文的重点,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深入阐述,以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的人格目标。
2、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影响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行为特征及发展规律为依据,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愿望、唤起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核心,以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积极、主动、愉悦地参与学习过程为基本特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主动参与和主动发展机会的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他们,使他们在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关照自我,认识社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1)自主学习,展示个性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就必须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该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和理解作品,在此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潜质。
(2)畅所欲言,不拘一格
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解释;概括同一课文的段意、中心,可以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围绕同一问题说话,可以发表各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看法;教师就不应该只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上的既定答案,只要学生的答案有一定合理性,就不应该轻易否定,而是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深入思考,积极创新
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文章世界的美妙过程,对文学作品而言,更是一个以“文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文学欣赏恰恰是以个性解放生命意识的张扬为其追求价值的。一方面,文学欣赏是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体悟与反思;另一方面,文学欣赏也改善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构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及时肯定学生的一些独辟蹊径但又合乎情理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渗透
1、析词品句渗透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中关键性词语或句子、段落,即“文眼”,有层次地剖析、点拨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就要抓住“笑”一词引导学生分析。“笑”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十次之多,孔乙己两次出场都是在笑中走来,又在笑声中走去,特别是第二次来酒店是在人们的笑声中坐着用“手”走出来的,这是多么令人同情而可怜的人物。文中却用“笑”来为他做背景,可见封建制度对人们毒害之深,当时的人们又是多么麻木。这样以笑写悲更见其悲。这样从“文眼”入手挖掘出社会根源,使学生认清封建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社会。
2、指导朗读渗透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作者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分析来领会,但是借助朗读来体会则更加具体可感,因为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了,对学生来说更直接更好接受,甚至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如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段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段是:对保姆大堰河生平的回忆。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该生再读后,教师并不急于让其他学生评价而是让他们学着也开口读读这些话,结果学生也“喊道”“大声疾呼”慷慨陈词,振聋发聩。最后,教师又安排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至此学生在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这位女性的勤劳善良和坚强的意志。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的过程。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从而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讨论争鸣渗透法。
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处的过程。如,上《愚公移山》一文,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针对愚公行为的“智”与“愚”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愚公面对的是工程浩大的两座巨山,路途遥远、工具简陋、人手少、移山计划可能会中断”,认为搬家更明智。有的则认为愚公贵在有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所必须大力提倡和积极发扬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是“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叶圣陶语),让学生“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从心里头说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不至于跟别人‘说长道短’”。在这样的讨论争鸣中,学生拨云见日明白了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讨论争鸣使语文课堂的教学得到了升华,既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观,又树立了学生的人生观,奏响了“文道合一”的乐章。
4、言行感染渗透法。
苏联教育名家加里宁说过:“学生们还处处模仿老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一个教师也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应处在最严格监督之中,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的监督。”播洒阳光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满阳光,“正人者必先正己。”如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了,他们并不是对教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而是特别注意在日常工作、学习的实践中关注教师的一言一行,并从教师身上选取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榜样。教师的形象可以具体地告诉学生如何想问题、如何行动、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对待事业。教师正是通过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进行“言传”,还表现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身教”。“言传身教”是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最佳方式。所以教师要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学生才会对教师发出自内心的尊敬、热爱、信任和敬佩,从而激起一股巨大力量追随教师,实现德育渗透的目标。这正如俄国教育者乌申斯基说的“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是象油与水似的游离状态,截然分开,而是如水乳交融似的难以分割。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参考文献: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版。
摘要:预测—观察—解释(predict-observe-explain)是一种新型的基于现代教育研究基础上的演示策略,这种策略的实质是通过预测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通过讨论最终实现学生的概念转变。通过POE模式的介绍,并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来浅议POE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预测—观察—解释(predict-observe-explain)是一种新型的基于现代教育研究基础上的演示策略,这种策略的实质是通过预测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通过讨论最终实现学生的概念转变。【1】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它对以实验为特色的化学教学具有启示作用。
1.POE模式的概述
1.1 POE模式的介绍
1980年,Champagne.Klopfer和Anderson提出用演示—观察—解释(demonstrate-observe-explain,缩写为DOE)来勘察学生对运动学的理解,这就是POE的雏形。为了更有效的勘察学生的前概念,1981年,Gunstone和White把这种方法改为预测—观察—解释(predict-observe-explain,缩写为POE)。
1.2 POE模式的实施程序
预测 观察 解释 暴露前概念 引发认知冲突 概念转变 实验前 实验 实验后
1.3 POE模式的特点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维特罗克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收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化学科学概念前已形成了自己的前概念。
POE策略建立在学生具有前概念基础之上;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是自主建构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教学目的是实现学生的概念转变;教学应该创设出使学生认知冲突的条件,为此在教学中必须创设学生能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环境;在课堂上,信息的传递是多元的、双向的,不仅师生之间传递的信息对学生的概念转变也很重要;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是课堂的中心,而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1】POE模式有效地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主动的选择和注意信息,主动地建构意义的学习。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POE模式的应用
“苯”是鲁科版必修二第三章“煤的干馏”的第二课时内容。在新课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的理念指引下,我以化学实验为手段,精心设计了苯的课堂教学。苯是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具有广泛且重要的用途。而苯的分子结构更是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对苯的分子结构的教学处理上采取了POE教学模式,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生概念转变,获取新知识。
[情景导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雄。”同学们猜下这个字谜,是什么呢?
[讨论思考]学生很容易的就猜出字谜的答案是“苯”。
(设计意图:一则关于苯的字谜,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为比较严肃的理科教学,增添了一份趣味儿。同时直接“入戏”,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苯”上。)
[展示图片]皮鞋,油漆和装修涂料,汽车尾气和汽油,家用煤气。
[新闻调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对全国苯作业工人的调查发现,约有50万人接触苯,苯中毒者约占0.5%,同时发现有白血病人。经过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研究证明,苯作业工人中的白血病发病率比对照成年人群约高出5倍。这些白血病人从接触苯开始至诊断为白血病最短的期限约6个月,多数在11年左右。基于国内研究结果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资料,卫生部已将职业接触苯工人的白血病定为职业性癌肿之一。
(设计意图:新教材这一节的标题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通过联系生产生活,使学生直接体会到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功与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而渐入佳境,同时为POE模式教学做好铺垫。)
[过渡]那么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
[展示]一瓶苯样品,学生感观。获知苯的状态。
[引导思考]苯的分子式是C6H6,它的分子结构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预测苯分子的结构式。
[预测解释]同学们大多数都可以写出一种或是几种苯分子的结构式。也有不少同学因为预习过这节课的内容,已经知道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要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自己预测并给予解释。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情景,层层推进,自然而然的引导学生进入POE教学模式的预测阶段,学生在此之前已掌握了乙烷和乙烯及乙炔的分子结构式。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学习新概念的过程是通过自主建构而实现概念转变的过程。通过此阶段,可以使学生暴露出所拥有的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前概念。)
[过渡]著名的化学家傅鹰教授曾留下一句名言:“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的法庭。”同学们已预测了苯分子的结构式,现在就请同学们做为最高的审判长来探究这些苯的分子结构是否合理。
[交流讨论]利用双键和三键的性质能使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实验来验证。
[实验探究]学生提出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胶头滴管(2个),试管(2支),苯,溴水,高锰酸钾溶液。也有学生会提出需要乙烷、乙烯、乙炔来进行对比实验。此时教师可以引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同时乙烷、乙烯、乙炔的实验已在之前学过,实验现象都已掌握,所以在此就不再做实验的对比。
[演示实验]请学生代表在老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同学们记录现象,并交流讨论。
反应物 | 甲烷 | 乙烯 | 苯 |
溴水 | 溴水 不褪色 | 溴水 褪色 | 发生 萃取 |
高锰酸钾溶液 | 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 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高锰酸钾溶液不褪色 |
(设计意图:观察阶段,通过由学生实验,使学生发生认知冲突。在新课程理念下,安排学生自主思考所需要的仪器和试剂并进行实验,既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挑战,又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最重要的使学生发现了与自己所预测的相矛盾的反应现象,进而学生不得不想“刨根问底儿”。)
[过渡]那么苯的分子结构式怎样的呢?其实这不仅困扰了我们,几百年前它也困扰了许多科学家。
[资料卡片]继德国科学家米希尔里希命名苯后,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确定了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苯分子中碳的相对分子含量如此之高,使化学家们感到惊讶。如何确定它的结构式呢?化学家们为难了:苯的碳、氢比值如此之大,表明苯是高度不饱和的烃,但它又不具有典型的不饱和烃具有的易发生加成反应的性质。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据说他在书房中打瞌睡,眼睛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衔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触电般的醒来,接着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忙了一夜,终于在1865年悟出闭合链的形式是解决苯分子结构的关键。1866年他又提出苯分子是一个由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环状链。
[归纳解释]苯不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反应,说明苯没有类似乙烯这样的双键。对苯进一步研究表明,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凯库勒顿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苯环结构中存在一种独特的化学键,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苯环的结构不能认为是单键与双键相间。
(设计意图:以化学史为背景,营造当年的历史氛围,引领学生置身于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中,揭开面纱并进行科学史教育。)
[引发思考]苯环结构中存在一种独特的化学键,不能认为是单键和双键相间。那么这种独特的结构究竟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实验演示][2]
准备:苯、浓硝酸和浓硫酸反应视频
[思考讨论]讨论交流,实验各步骤的作用和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导出结论]在浓硫酸的作用下,苯在50-60℃还可以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硝基苯。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实验演示,不仅观看方便,现象明显,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但在观察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思考,从反应物到生成物,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结束,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知识宝库”来挖掘出实验的表与里。)
[讲解引申]苯虽然不具有像烯烃一样典型的碳碳双键,但在特定条件下,仍能发生加成反应。
(设计理念:苯和氢气的加成反应与氧化反应不做重点。给予学生初步的印象就好。)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POE模式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实现概念转变,获得新知识,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但是,化学教学模式有多种,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POE模式也是如此,因此使用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内容等条件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既有模式,又不惟模式,要提倡多种模式的互补和融合,防止单一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顾江鸿,史小梅,李春密.预测—观察—解释——一种基于现代教育研究的演示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9,5:51-54.
[2]刘明珍,吴贤平.苯的溴代反应实验装置改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54.
吴家山中学 彭慧 徐水娥 易相文 聂海涛 舒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将“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作为新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实践证明,探究必须围绕着一定的问题或者任务进行,其实质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设计有效的问题进行启发。近几年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全国许多学校大力开展且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导学案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供了极佳的导航仪。通过导学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使得学生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认真也不行,看书不思考更不行,思考不透彻还是不行。这样在整个导学案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有效饿问题,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备课小组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认为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上应体现以下特征。
一、问题设计层次化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基础的参次不齐和教学目标的多层次性决定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我们设计的问题应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步步深入。问题从难度上可以分为基础性问题、运用性问题和开拓性问题三类。基础性问题包括回忆、理解化学基础知识的问题。学习方式上,是第一阶段的自学阶段,要求让80%的学生学会50%的问题。例如,“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分为哪几类?”等。运用性问题主要是指使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以及通过分析或综合的方法区分和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根据事实推导结论等。学习方式上,是“对学”,在对学阶段,要求70%的学生学会70%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装氢氧化钠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为什么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钠元素?”等。开拓性问题一般没有唯一的答案,学习方式上,是“群学”,让30%的学生解决剩余的30%的问题。例如,“武汉市政府决定在黄陂区建一座乙烯制造厂,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为什么?”“你家里装修门窗你是建议使用铁合金还是铝合金,为什么?”等。
我们也可以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按照以上三个层次,提出多个问题。如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课本的设置了“水果电池”的图片。从图片上可以看到串联了苹果的电路中电流表有明显的转动,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围绕这幅图片,师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深化对图像的认识:(1)电流表为什么会发生偏转?(2)在电路中苹果所起什么作用?(3)你能指出电路的正负极吗?(4)电流的方向如何?(5)电子移动的方向是如何?(6)正负极的电子转移情况如何?(7)还原剂在哪极?氧化剂在哪极?(8)可以同时用几个苹果来连接电路吗?可(9)以用别的水果代替苹果吗?举例说明。(10)还可以用什么做正、负极?在上述系列问题中,“电路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电流的方向是怎么样的”等问题属于基础性问题,属于基本概念的考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来看,哪极是氧化剂,哪极是还原剂?”、“苹果在电路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属于运用性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即通过分析或综合的方法区分和判断事物之间的关系,用常见知识解决不常见问题等;“可以用别的水果代替苹果吗?举例说明。”“可以同时用几个苹果来连接电路吗?”等问题则属于开拓性问题,学生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大胆创新。
二、问题设计探究化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环境的多变性要求我们的问题设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即在问题的形式和内容上可以多样化,但宗旨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主动的建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发现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学习的过程。
1、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从单个问题看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同时有利于学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整堂课来看我们设计的问题应该是统一的,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而不是毫无针对性地提几个问题,如果通过几个问题能将一堂课有机的串联起来那最好了。例如在“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水垢的主要成分有CaSO4、CaCO3、Mg(OH)2,你能解释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②如何除去水垢中的CaCO3、Mg(OH)2?③为了除去CaSO4我们往往先加入食用碱,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三个问题都仅仅围绕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而设计,同时这三个问题又分别对应为“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这三大块知识点,解决这三个问题即掌握了这几颗的基本主干知识。
2、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进行问题设计时,我们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力争思路开阔。常规的化学问题由于条件和结论十分明确,学生通过模仿相关例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获结论。这类题对学生巩固化学基础知识是很有帮助的,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的效果还不够好。因此,为鼓励学生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教师可设计一些形式多样、条件、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猜想,猜想无所谓对错但必须有一定的依据,学生还得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猜想和验证结果一致,则猜想正确。否则,学生就需要换不同的角度提出新的猜想。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化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猜测、质疑、验证到得出结论的自我学习过程。
如在SO2的性质教学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SO2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多少?②SO2是否完全溶解于水中?在水中是否以SO2形式存在?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二个问题学生的分歧比较大:部分认为还是以SO2的形式存在;部分认为SO2和水生成了H2SO3,所以以H2SO3的形式存在;当然还有部分认为是SO2和H2SO3共存。为了验证这三种猜测学生设计了以下实验:①在SO2的水溶液中加入石蕊溶液,现象:石蕊变红。②将SO2的水溶液加入到澄清石灰水中,现象:石灰水先变红后褪色。结合这两个实验现象学生认为SO2的水溶液是SO2和H2SO3共存。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结论得到了验证,但是老师不应该止于此,教师可以继续追问: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鉴定SO2的存在?这时,看书仔细的学生会想到将SO2气体通入到品红溶液中,现象品红褪色。当认为这个问题基本圆满了,教师继续加热已褪色的品红溶液,发现品红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这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时和学生一起分析SO2的漂白性及与氯气漂白的差别,将有很好的效果。
3、问题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所谓启发性是指问题的内容应矛盾化,我们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找出可能与学生现有知识存在矛盾的知识,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巧妙的营造一种氛围来揭露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矛盾,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不启不发”。
如在“水的电离”这节课上,我们以复习的形式请学生写出水的电离方程式。接着可以提问:“为什么水可以电离H+却不称为酸,可以电离出OH-却不称为碱?”
在讲完Na2O2与CO2、H2O的反应后,我们可以提问:“Na2O2能与H2O反应生成碱,它是否为碱性氧化物?”还有“为什么CH3COONa的水溶液呈碱性?”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引出新的知识。
4、问题情境的生活性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很多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或者可以应用于生活,而这些往往都是都是学生的兴趣点。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素材,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设问。例如,在学习“化学键”的概念时,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所以不好理解。有的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字典中的‘键'是什么意思?”学生查字典的答案是:指安在车轴上管住车轮不脱离车抽的铁棍。根据这个解释,老师可以追问“物质内部也需要这样的铁棍,它们是什么呢?”这样学生就好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
再如在讲氧化铝时,我们可以通过铝在生活中的应用来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氧化铝的性质。①我们知道铝能与沸水反应,可是为什么铝锅可以用来煮水?②铝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生成氧化铝,在加热铝箔时,为什么熔化的铝箔不滴落?③氧化铝为什么可以做滚珠轴承?
5、问题设计的迁移性
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我们设置的问题要注重当节课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尽量从学生的旧知识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在“增长点”上提问将更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网络的构建。例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的特征、影响因素等都可以与“化学平衡”进行类比,从而轻松得出结论。还有比较常见的锂、钾性质与钠的性质的迁移,氯气的性质和其他卤素性质的迁移。在化学中还有一类我们经常使用的迁移,即各种化学规律和化学观念,如“守恒观”、“平衡观”、“微粒观”、“强制弱规律”等,虽然课本没有明文解释,但是可以让解决很多化学问题变得事半功倍。
总之,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是为了更好的“导学”,没有千篇一律的规章与模板,只要能启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的问题都可以设置。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在导学案的问题设计上,往往出现问题多而不精、问题之间缺乏必要的而显得零散、问题标准化而缺乏趣味等困惑。希望本文能能引起更多同行的共鸣,让我们的导学案因为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而更受学生的喜欢,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回答问题,有主动的解决问题变为主动的发现问题。
【摘要】“导学案教学”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现高效教学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熟悉新课标,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情感氛围;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留出空间,才会使课堂成为高效课堂,让课堂教学拥有灵魂。
【关键词】导学案高效课堂高中语文教学
自从新课改以来,追求有效课堂的目标下,要求我们必须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很好的突破方式。
高效课堂的根本是教会学生学习,最终实现自学,所以它更加强调课前学习。导学案是落实这一思想的主要抓手,它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课前自学,有利于实施课堂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它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六个作用:
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
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导学案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
①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②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③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④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二、导学案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做到三个“确立”
1.确立师生角色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2.确立课堂结构
①出示预习案,学生自学。课前教师首先导学案及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导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其次,教师进行适当辅导,知道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要求老师要辅导前置,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如课文主人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大概内容,导学案中往往以填空出现),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或查阅资料才能解决等等。第三,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课堂。(导学案也应该有让学生质疑的内容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有效性。
②自学检测,讨论交流。课堂导学前,教师要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检测、反馈学生的自学成效,了解学生自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对不能解决会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导解释疑问时帮助学生解决。检查预习的环节:学生小组交流学案上的预习题目,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障碍及疑难之处,教师要在随后的教学中进行点拨。此环节,教师要做好三点:解决基本问题。所谓的基本问题就是扫清阅读障碍的字词,要处理的准确扎实;强调中心问题。预习中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重视、明白、理解,为下一环节的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强化集中的问题。大家都容易出错的问题一定要强化解决,哪怕是一个字的读音,也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弄准确,不留预习上的的死角,这也是堂堂清的具体体现。
③精讲释疑,反馈提高。精讲释疑是学生在自学检测、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精讲释疑,首先内容要精,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展。其次方式要精,要有启发性。要克服满堂灌、满堂问,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训练要精,要加强针对性的反馈训练,及时检测学生记忆、理解的程度,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校正,做出讲评。讲评时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
④学习反思。学生对自己的所学所得要自我总结,这是学生内化知识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3.确立小组功能
要加强合作学习组织建设。学习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学生所处的学习组织是否坚强有力有很大的关系。要加强合作学习组织建设,首先要抓好学习小组长的培养.尽快让他们能胜任主持小组学习的重任,对小组长要有意培训,明确责任(如负责召集讨论,收集整理意见,考核组员课堂表现,协调组员关系)。其次,要求组员要明确在本组中的角色定位,主动承担各自的学习责任和义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优秀学生在出色地完成本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做教师的小助手,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伴。让优秀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让差生在一个互帮互助、奋发向上的合作小组中,与其他同学同步学习。要营造小组学习相互竞争的氛围,增强小组团结荣誉感。让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都感到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二)注意“三防”
1.防“空”
有效落实教师的导。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体观,改变原有角色,变权威性的知识拥有者为学生情感的反映者、学习知识的咨询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变讲为导,努力将“导”定位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在自学、质疑、议论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开窍,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消化知识。教师要“导”得主动,必须要导在学生主动学习上。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具体地说:
①指导学生的自学。要善于结合具体自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效果。
②指导学生的交流。积极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争取能在小组内解决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并形成共同的学习成果和共性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的质疑。对学生学习中的共性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要善于在解决的方法上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④引导学生的小结。要善于通过对学生学习小结活动的引导,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完善学生的学习活动。
⑤辅导个别学生。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要加强对特殊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学习态度、方法及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应有的要求。
2.防“散”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更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往往课堂会出现学生争抢交流展示的机会,这是好事;但必须防止课堂松散,争论无休,甚至纠缠不清的无序课堂,其演变的过程作为组织者的老师必须“强行干预”,使课堂按有序高效螺旋上升的的方向发展。
3.防“过”
注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会不会学,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学生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是一个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由慢到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情绪,也要克服消极等待的思想,特别要克服不敢放手的保守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能采取慢慢来的做法,而要在一开始就舍得花时间、花力气对学生严格要求,进行培养和训练。要引导学生开展自学训练,且要坚持一段时间,不能时导时停。值得注意的是,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也不能长期依赖于导学案指导。指导是为了不指导,最终要让学生丢掉学案这根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三、导学案教学在构建高效高中语文课堂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①预习课文:自由阅读课文就内容主旨、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大的方面或字词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细节方面提出一个或以上值得探讨的问题,任何在阅读时可能产生的想法观点均可。预习时需作预习笔记。预习环节实现学生以文本为中介与作者的对话,自主解读的过程也是自己和过去经验的对话。预习笔记保证学生有独立的思考,为实现对话的平等性打好基础。同时,该环节培养学生读、写、思等方面的语文阅读能力。
②协助提问:教师在自己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协助学生读懂文本的核心问题(或教师提出自己在阅读时也感到疑惑的问题),作为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的保障,提供给学生在阅读时思考。该环节实现老师以文本为中介与作者的对话,也是老师与本身阅历的对话。同时也是教师与经验中的学生的对话,因为要切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
③自主阅读: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课堂阅读;对照自己预习时的体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阅读时要圈点勾画;做好旁批。此环节;其实是学生和教师的第一次对话。同时;反思自己预习时的阅读体验;为实现对话的平等性和批判性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④合作交流:学生分成小组合作交流,每个人都要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形式可以多样化:朗读、倾诉、质疑、批判等等。除此之外,必须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组员们在表达、倾听的基础上反思、讨论,提出新的看法。教师全方位指导合作小组的活动,根据学生需要或教师的观察可以作重点辅导。此环节让每个学生就文本平等交流、自主表达、耐心倾听、激发创造力。这是学生合作的过程,对话的过程,是整个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该环节锻炼了学生听、说、思维的能力。
⑤分享成果:合作小组把自己小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的思考和围绕教师提问的讨论结果独立形成文字;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小组在倾听的基础上可以提出质疑;自由陈述观点;实现组间对话。
⑥反思总结:学生或教师对小组成员的表现、学习方法、学习成果等进行反思总结,相互激励,以改进自己小组各方面的学习,巩固小组建设。
总之,导学案的使用,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热情参与进而由兴趣向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过渡;而自主探究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导学案教学,使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摘要】目前,国内外对学生分层的方式很多,例如:班内分组分层、年级内分班分层、年级内学科走班分层等等,根据“因材施教”的思想,要承认和了解学生的差异,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这样才能使分层教学做到“对症下药”。无论哪种分层,层次内部的学生依旧有差异存在。因此在班内依然要考虑分层教学策略
【关键词】分层教学;班内分组
每个学生思维及能力都有所不同。兼顾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综合表现来定位,结合考虑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把握的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较高能力型):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好,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自学能力强,视野开阔,思维灵活,能将学到的基本原理“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B层(中等能力型):学生智力因素较好,非智力因素中等,进取心不是很强,学习也不是很专心。C层(较低能力型):学生基础知识严重欠缺,认知能力较低,非智力因素存在较大问题。上课时注意力常常不能集中,听课效率差。学习方面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常常没有自觉性去完成作业,即便书写,也是马虎应差,质量低下。
基于此,很多学校实行分班分层次教学。实际上分成不同行政班以后,班级内部学生的差异依然存在,这种差异即体现在智力因素,也体现在非智因素;既有心理层面的差异,也有学科之间的差异;既有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也有成绩上的差异。如何能糅合好这些因素,让班级的学生都能够取得显著的进步和成功,是我们在班级管理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根据多年班主任的教学经验,我们尝试把班内的学生再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兼顾学生的学习差异,想办法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取得了一些经验:
第一是分组方法,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意愿、学生之间的关系、座位的前后、学习能力的互补、男女差异、组长的选择等很多因素,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如何中和一些矛盾,使分组更好地进行呢?我采取一个半自主的方式:首先根据成绩、号召力、班级表现等因素,班主任老师任命一部分、生自主选择一部分组长,按照班级学生的状况,分为六至八组;其次让剩下的同学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组长,为了防止选组别会出现的扎堆现象,我会让学生抽签决定选组别的顺序,让这个矛盾通过运气来化解;然后让分好组的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分配组内的座位顺序;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组长通过抽签决定这个组在班内的位置,从而将位置的好坏这个矛盾化解。
第二是组内的管理,分好的组也有可能会出现“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和“综合能力弱的学生”扎堆的现象,如何化解这些呢?首先是组长的选择,上面选的组长已经决定了他一定是“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他就是这个组的标兵、旗帜,其他同学主动的选择了他就必然容易被他带动;其次组内的要求,既有组长自己提的要求,也有班主任根据班级特点所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都需要组长去组织实施,比如班主任对组的纪律提了要求组长要想办法落实、
对成绩提了要求组内学生互帮互助等。
第三是组之间的比较,班主任要根据每个组的表现进行评优评先,激励组之间的竞争,让小组能更团结向上,我的做法有:1、星期进行学生投票,选出最优秀的组和相对差的组,对优秀的组进行奖励,差的组要找整组学生谈话,分析问题出在哪,想办法下次提高;2、根据各种考试的成绩,对优秀组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3、根据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表现对优秀组进行奖励。
第四是组的变更,对于有可能出现组内的矛盾、组之间差距过大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在组评定的环节有的组总是落后、有的组问题扎堆、有的组学生之间有矛盾等。适当的时候对组进行调整,可以提高每个组的积极性。调整的方式可以通过重新找组长、组员之间的变换、重新抽签等方式。这样既调和了一些矛盾又有新鲜感,让组内继续互帮互助、组之间继续争先争优。这个过程可以半学期一次,等学生之间适应好了再逐步稳定。
上述分组的方法看似班主任的主动性不是很多,但实际上,操作过程中分层思想已经充分体现:1、每个组都有A等学生(组长)作为组的核心,在组内的互帮互助中起重要作用;2、学生的选择自然会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比如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会在一起、学科成绩互补的学生会主动要求在一起等;3、组内座位的排定,组长会充分考虑组内学生的特点(也需要班主任的提点);4、定期的调整可以让分组更和谐,把不利因素尽可能排除掉。5、各种激励和比较的措施使组内的学生有较强的紧迫感;
这种分组应用在每个学科的教学上也是很有好处的,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可以通过这样的小组分析讨论来解决,例如教师提问会有高中低等不同的层次,通过小组的讨论,学科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很好的把一些问题解释给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听,较难得问题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解决,这样无论什么问题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低层次的问题让高层次的学生有兴趣解释给其他同学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有能力的提高),高层次的问题低层次的学习再也不会觉得完全没有头绪而厌烦;教师设置的练习学生可以通过互帮互助很好的完成;教师的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减少了个别学生心理的压力,也增加了小组的凝聚力。
分组策略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对于意志力差的学生,既有家长老师的监督,又有组员组长的监督,从而提高了其学习的质量;对于A等学生,作为榜样的力量,同样也是一种很好的监督;作业的完成多一层监督,也多了一层的帮助;学习中的问题多了讨论的对象、问的对象,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多一层的比较——小组之间的比较,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动力。
总之班内分组分层策略能很好的考虑学生的一些差异,将一个班级的学生较好的糅合在一起,让班上的很多学生都能取得一定的进步和提升。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其它的障碍,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完善。
【摘要】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全班不同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基础与接受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教学,实施不同的补救教学和课外辅导,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在“可接受”水平上都学有所得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生物;分层教学;
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基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立足学生的客观差异性,实施班级授课条件下的分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其基本出发点是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分层
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编排上一般都是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分解到综合的。在分解教学目标时,就应特别注意“了解”、“掌握”、“理解”、“应用”等用语的不同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目标分层是分层教学的重点,下面确定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A层次(高层次目标):生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此目标适合A层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视野的开阔揭示本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能够让他们既“吃得饱”又“吃得好”。
B层次(中层次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有一定的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C层次暂不作要求,是AB层次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C层次(低层次目标):学生要求掌握的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课堂教学需要完成的最基本任务。A,B,C三个层次学生都必需掌握的内容。
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为例:
A层次(高层次目标):理解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运用两者的相互关系原理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问题。
B层次(中层次目标):要求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和特点;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和解释农业生产中有关问题。能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理解科学家实验探究的方式方法。
C低层次目标):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场所与联系;能正确书写光合作用总反应式。
二、课堂教学分层
为最难掌控的环节。教师授课时既要照顾学生共同需求,又要针对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师生互动,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对未知进行探索,从而真正进入主动思维状态,这也是提高学生,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例如,在学习蛋白质代谢过程可提出以下问题:动物细胞内氨基酸有几方面来源?新的氨基酸在组织细胞中大部分转变成什么?一部分氨基酸通过什么作用转变成新的氨基酸?少数部分氨基酸是转化为尿素的?
上述设问,难度梯度增加,环环相扣,既顺利的完成了教学内容,又让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至于望题兴叹,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同时又让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感觉到过于简单。
三、练习方式分层
练习是学生深化理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对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方式应该是不同的。对极其个别学生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学习;对一些较普通级学生主要是新旧知识易混点采用对比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对重点、难点知识采用反复练习作到常练常新。这样才能使尖子生吃饱,差生吃好,从而在教学中促使全体学生进步。
四、课外辅导分层
通过辅导可以查漏补缺、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对个别学生,重点是进行基础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对于普通学生,重点是进行基础知识归类辅导和心理状态调整辅导,帮助他们分析知识结构,归纳要点,并着重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之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明晰的认识、系统的了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较好的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给他们一些开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去实践,鼓励他们想象,发散、求异,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层辅导是对分层教学的辅助,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有分层辅导分层辅导内容广泛,既包括知识方面的,又包括心理方面的,其中知识力一面的辅导指给学生在学习新课方面的查漏补缺,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解题思路的辅导。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采取的方式不同,辅导的重点也不同。对A层次学生的辅导,注重一些提升能力的课外辅导,以便发掘学生学习潜能;对B层次学生注重辅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C层次学生的的辅导注重学习障碍学习态度学习目的的辅导,因为学困生更多不在智力水平而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区别,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耐心的辅导。
总之,教师要按照学生兴趣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生物学学习中得到发展,同时又能兼顾个别学生的特殊发展,这会是我们今后教学的目的所在,也应是主旨所在。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
二.导学案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导学案是教育教学发展进步的产物,有诸多的背景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①政治背景:现阶段,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教学上落实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展。②社会背景:当今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形成竞争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所能完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主动思维和积极探讨的过程。③素质教育背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培养少数尖子不行,只重知识不重能力与学法不行,所以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④新课改背景:传统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单一的,新课改后的教育培养目标是“三维”的,这就需要教学过程必须把知识问题化,能力问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潜移化。⑤东平教育背景:学生多,小学教师老化,教学质量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高,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学需求,必须高速均衡发展;尽量减少资源特别是师资的不均衡,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实现教学的的高效优质;在现有资源条件下,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成功的需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找到适合我们实际的教学模式。“学案”不失为一剂良方。
三.导学案的编写
1.学案编写的准备工作
第一,要全面了解学生,做到“五清”。
知识底清,认知心理清,学习态度清,可接受程度清,环境影响清。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与教材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
第二,要做到“四个吃透”、“四个把握”。
一是吃透教材内容所占的地位、整体结构、主要线索、纵横联系,把握住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二是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住重点、难点、训练点,实现学用结合;三是吃透教材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四是吃透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增长点、思维的激发点,以解决学生思维、探索的问题。
2.学案编写的原则
主体性: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导学性: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学习中研究的内容;
层次性: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开放性: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
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民主性:师生共同参与;
实践性:让学生在做中学。
四.实施导学案必须具备的条件
1.对学生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
(1)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五.导学案运用方法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严禁组织学生代替教师的批阅。
2、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4、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六.导学案课堂安排
1.上课过程一般可分为:
(1)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
(2)预习疑难反馈、课文重点讲解(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
(3)老师分题,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
(4)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其它小组同学提出疑问及不足);
(5)达标测评,拓展延伸。
2、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
七.导学案作用与效果
1.学案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载体。
2.学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导学,自始至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拿到学案后,记忆开始了主动学习,这时学案是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通过学案学生可以明确了解学习目标,掌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地进入预习状态,80%的学生能解决80%的基础知识,并重新发现和确认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自觉地做好了课前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学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究。学生自觉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这里没有教师陈述式的讲解完全成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生真成了学习的主人。
3.学案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忽略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学生的学习将成为盲目的、无序的、无目的、无方法、无目标的学习。学案导学,从研制学案开始,教师就已进入了指导角色,因为从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设计,学习内容、学习环节的设计,无一不是教师个体和群体的智慧体现,课堂上教师随时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并根据教学环境不断的变化随时给与帮助和点拨,利用启发机智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教师既不是目中无人的讲解者,又不是冷眼袖手的旁观者,而是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启发者、点拨者和诱导者。
4.学案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学案导学再也不是教师一人讲大家听,齐步走随大流,更不是大屏幕上幻灯片过眼云烟式的展示,而是真正的异步学习异步指导。学生手头有学案,每个学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和学习速度,教师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或集体点拨或个别指导,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身上,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独立钻研,或请教老师,请教同学,按需索取,自由的完成学习任务。学案虽然明确了学习要求和具体的方法指导,但它绝不是一个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学习线路图,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地、自由地设计和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印人、因事随机做好指导。
5.学案真正做到了低负高效。学案导学,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工作做在了课前,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课上。学案导学实施堂堂清,不留课后作业,学生再也不用为课后作业和加班加点犯愁作难。学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已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学案进行必要的学习、探究、训练、检测和拓展,真正跳出了题海。学案既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案,又是期中期末的复习材料,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八.导学案的局限性
导学案虽然是集体的智慧,但是,导学案的使用却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教师必须对学案进行创新设计与灵活应用。真正使用时,由于不同班级班风、学情和教学进度不尽相同,科任教师本身的教学技能和课堂调控能力也不尽相同,有些学案可通用,有些则应各尽所长,区别对待,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异较大的班级更应使用不同的学案。所以,教师不可局限于已设计好的学案,受其固定思维框架的束缚。而是要在认真研究教材和认真研究本班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领会学案的设计意图,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对学案进行加工改进,进一步完善学案,并制定出本班使用该学案的具体措施,让学案更加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
九.实施学案导学有什么意义?
多年来,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单一的、一元的,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唯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被激活。因此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体。①“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②“学案导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并真正有利于教师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价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导学案发展方向
学案”设计要做到“一个中心”、“两有”和“三性”。“一个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两有”指教师设计学案时要“心中有人,目中有纲”。“心中有人”指心中要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充分考虑学案怎样导学生学,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目中有纲”指要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依据,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方法得当,层次分明。“三性”指设计的学案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科学性和主导性,探索性指学案设计的问题是真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解决的问题。科学性指学案设计的问题要科学,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又要符合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主导性指学案的设计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主导下的有效学习,特别是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指导和辅导,使每一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摘要】
分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能力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但简单根据成绩分的分层教学过于粗放,易给学生贴标签而难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就分层教学中怎么“分”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科学的综合分层标准,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将分层贯穿于教与学的全部过程,从而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综合分层
一、“分层教学”中“分”的思考
所谓的分层教学,集中强调了三个要素: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②分层次;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置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同时调动学生学习可能性中的易变因素,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相适应,通过对学生实行异质编组或同质编组,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达到各类学生产生共振效应,使各类学生的素质达到分层目标的教学方法。简言之,分层教学,就是针对班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策略。
1、分层的原因是什么?: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那么艺术的、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就成为了分层教学的关键,如果简单的、教条的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其实就是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一刀切的分割就不是分层而是分流,是人为的给每个孩子打上了A、B、C的标签,是人为的规定死了每一类学生的发展空间,那将让教师如何去为所有学生“最大发展”而努力呢?因此,分层教学的成败,关键是怎么“分”
2、分层的标准是什么?
生物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的具体特点实施综合分层:第一,同一环节多标准分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不同标准提出不同的分层,让一个学生在不同标准下处于不同的层次,这个标准层次较高的那个标准可能层次就落后;第二,同一标准下也淡化不同层次的优劣,如果说根据成绩分,A类同学肯定比B类同学自我感觉优越的话,那么根据兴趣、根据技能熟练的阶段等标准来分,就算是C类的同学恐怕都不会有什么自卑感,同时这才有可能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理解了这两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分层教学是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后在课堂教学上提出综合多样化的分层标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针对性的备课、引导;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并针对性的评价。而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在不同的场景中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教师设定好的层次中学习、实验、探究、作业并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中“分”的实践研究
根据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结合分层教学理论,笔者就怎么“分”这个课题在教学的几个环节进行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1、激发学习动机的分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喜欢生物、至少不排斥生物呢?因此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学习态度优、良、差分层的基础上,同时可以根据兴趣的多寡可将学生分为:A、对生物科学充满了兴趣(成绩有好有坏)B、因生物学不是中考科目而无所谓(大部分成绩很好)C、对所有的学习都报厌恶态度(成绩基本不好)。
高中生物的第一课“走进细胞”的内容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精彩一点的话,当然可以牢牢吸引住A类学生,也可能吸引一部分B类学生的注意力,但C类学生可能仍与己无关。这时适当的谈谈高中理科选修生物的学生比例和成绩比较、生命科学作为最前沿学科的前景和展望,立刻可以让大多数B类同学成为生物课堂的忠实听众,同时也可以让A类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动机;再谈谈水果的保存、减肥、美容、健身一些生物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后,即使是C类同学在生物课也不再是“陪读”了。
2、明确教学目标的分层:
作为教师心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确立分层教学目标:C类同学至少应该达到知识目标,B类同学应该进一步得到一定的能力训练,而A类同学应该更进一步得到一定的情感体验并对今后的学习有更高的促进。
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综合的评价自己:兴趣昂然的同学不一定是学习认真的,因此他们情感目标应该不难达到,但能力目标就有点难度了,而知识目标说不定反而达不到;学习认真的同学不一定是有兴趣的,知识目标肯定没问题了,能力目标教师重视度高点可能也没问题,情感目标嘛就比较麻烦了;一般厌学的同学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肯定问题很大,但能力目标说不定是他们最先达到。因此,每类目标都可能分为三个层次,处于不同目标的不同层次的现象,就会让每个同学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优先发展区”,然后再指出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应该就会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发展都有所触动。
3、布置课后作业的分层:
这里的作业是狭义的作业,即生物学科的书面作业,从此类作业的编撰来看,已经进行了分层:知识梳理应该是A类了,拓展提高应该是B类和C类了。如果再换一个标准呢?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态度、课堂学习效果等情况综合进行作业完成方式分层:一边翻书一边做、先进行复习后再独立完成、先根据课堂学习完成作业然后再翻书检查修改。这样不管选择哪类完成方式的同学都达到了知识巩固的要求,三类完成方式既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同时也是不同学习习惯的选择,如果再加上课堂经常进行作业完成方式的辅导,可能每个同学的学习习惯都会有长足的改善。
4、进行科学探究的分层:
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生物教学增添了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科学探究,从教材的体系就可以看出,从一开始的教材详细给出问题、假设、计划,到只给出探究计划而问题、假设的个性化,到最后让学生自行设计探究计划,教材已经给出了三个明确的层次,因此从探究教学的组织上就可以对学生作出三个分层的目标要求:第一类能实际动手操作完成探究过程就应给予肯定、第二类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第三类能对探究过程进行分析整理并能自行设计同类探究。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教育专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这就给分层教学科学、综合分层提供了可能和依据,分层教学本身就是建立在承认学生差异上,而综合分层是更进一步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差异,使“好”同学发现自己也有“高枝”没够到,“差”同学也能发现有自己够得到的“高枝”;并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分层实施教学,因人施教,鼓励学生勇攀自己的“高枝”。综合分层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有适合自己吃的东西,最大程度地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阎承利:《教学最优化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3]沈娅芳:《信息技术学科分层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研究》中国教育技术网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扉页上写道:“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基于对我国中学教育的总结与反思,2001年在部分省市开始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试点,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学案导学”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兴起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
一、历史“学案导学”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应用现状
“学案导学”教学,做到重指导、重先学、重互动、重反馈,从学生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个性和创新,做到素质与应试兼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其优点在于通过填空形式落实了双基;通过知识整理减少了学生课堂记笔记的时间,增加思维时间;通过预习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课前打开了思维空间;通过课堂师生、生生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通过检测及时进行了知识的反馈与巩固。
在教学实践上,编制“学案”的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以学科基地或教科研中心为领导,组织分工,确定模式,把“学案”分摊到各个学校组织编写,每个学校又进一步把教学内容细分给不同老师进行编制,最后汇总以供各位老师使用。每一篇“学案”流程整齐划一,设计模式固定化,缺乏教学内容针对性;“学案”通用全体学生,缺乏教学对象的针对性。“学案”如圣经,一案在手行天下,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学生都使用同一篇学案,甚至会出现一篇“学案”吃终身的现象,笔者姑且把这种“学案”称之为“通用学案”。“学案导学”没有发挥教师集体智慧优势,同时也失去了“导”的功能,减轻学生负担变成了减轻教师负担,长此以往,教师的业务水平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特色如何发挥?如何体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
笔者总结多年“学案导学”的教学实践,拟从教学的针对性角度谈谈“学案”分层导学问题,并期望与广大同仁探讨。
二、“分层导学”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与优化
1、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编制和执行“学案”
每个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知识结构是不相同的,不仅存在历史认知结构上差异,也存在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历史认知结构上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和接受进度,产生大小不一、各不相同的学习障碍,如果采用“通用学案”模式,难以做到兼顾全体,因材施教。思维能力拔高的“学案”会让知识积累薄弱的学生倍感吃力,失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注重基础知识,思维能力不足的“学案”又让优秀学生难有提高,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同时兼顾基础知识与较高思维能力的“学案”加大了课堂容量,造成课时不足或者教学内容轻重不分。
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案”的制定应遵循“个人先行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的编制流程。这种备课模式既可以发挥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又可以发挥教师个体知识储备和教学特色。尤其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备学情至关重要,了解所教学生知识积累的层次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班级,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学案”。编制“学案”注意适度,包括问题设计的梯度,知识拓展的广度,思维培养的深度。教师在课堂上执行“学案”时,其诱思、提问、释疑的安排,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的选择,应涵盖思维和认知加工的不同层次和水平。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逐步探究,在巩固旧知识基础上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和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循环往复的学习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就我校学生整体而言,历史知识积累和历史领悟力都是较一般的,但是,学生的差异性依然存在,学校在班级构成上进一步分层,把学生分为创新班和平行班,这样班级内部学生个体差异性进一步缩小。因此,同一块教学内容编制两份“学案”。稍浅层次的“学案”宗旨是:重基础、慢变化、多总结、强鼓励。稍高层次的“学案”宗旨是:大容量、广拓展、重分析、促能力。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两份“学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呈现,基础知识、巩固练习保持相同。主要差别体现在课堂探究、拓展延伸、提高练习三方面。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专题四《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高一年级)“课堂探究”环节为例。
学案一:
课堂探究(节选):
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对外政策、思想文化方面,比较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英国的社会状况。
探究2、根据《南京条约》内容,简要回答鸦片战争破坏中国哪些主权?
探究3、试从中国角度、英国角度、文明史角度谈谈对鸦片战争的评价。
探究4、《马关条约》的哪一条内容最能反映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马关条约》对中国经济、思想、民主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案二:
课堂探究(节选):
探究1、西方学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维护商业贸易的战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探究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等方面的影响。
探究3、有人认为: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在“凤凰涅磐的欲火中获得重生”,如何理解?
探究4、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痛定思痛,民族觉醒的转折点”,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从上述两份“学案”的课堂探究环节看,第二份“学案”对学生历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
2、根据学生的思维品质编制和执行“学案”
学生的思维品质分为以下四个类型:敏捷而踏实(快而准);敏捷而不踏实(快而不准);不敏捷而踏实(慢而准);不敏捷不踏实(慢而不准)。进入高中阶段,“敏捷而踏实”型与“不敏捷不踏实”型学生毕竟是少数,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单独辅导加以指导和提升。“敏捷而不踏实”和“不敏捷而踏实”型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重点关注的对象。“敏捷而不踏实”型学生对新知识领悟与接受速度快但遗忘得也快,教材整合能力欠缺。“不敏捷而踏实”型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与接受进度较慢,但是,他们肯花时间对知识进行比较归纳总结,教材整合能力较强,二轮复习效果相对于“敏捷而不踏实”型学生而言更好。综观高中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任务,两种类型学生最终学习效果差别不大,只是过程存在差异,闻道有先后而已。从结果上看,如同“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关系;从过程上看,学生的体验和压力是不同的。思维品质不同,其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初始效果也不尽相同,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品质差异制定适应的“学案”,给予不同的指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便捷、高效地获得发展。
况且,学生掌握知识的快不快,准不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学生的敏捷或缓慢,聪明或迟钝也会因知识点不同而变化。在某些知识点上,某个学生学起来比较缓慢、吃力;而在另一些知识点上,他学起来比较敏捷而轻松。不同的学习环境,不同任务要求,不同的呈现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制定“学案”,既要尊重客观差异,从实际出发,又不可形而上学地看待学生。通过分层“学案”,尽最大可能地发挥他们快而准的品质,克服其不快不准的缺陷,努力促使学生学习优化。
3、根据学生的生理特性编制和执行“学案”
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知识积累、思维品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生理特性等等。教师普遍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知识积累造成学习效果的差异,对思维品质和生理特性的差异造成学习效果不同重视不足。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在高中阶段以下三种生理特性务必引起教师的注意。
其一,听觉型学生与视觉型学生。教师对历史知识的总结与讲解,采用口头语言的讲授法可以使听觉型学生掌握得更多、更快、更持久,因为他们的听觉能力强,通过听学习效果更好;对于视觉型学生采用教师总结成文,书面阅读的方法要更加有效。
其二,高焦虑型学生与低焦虑型学生。学生掌握知识的快与慢有时与学习的环境与条件有关,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索,提供了自由的、培养性气氛,可以大大提高高焦虑型学生的学习成就;开展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中心明确、效率更高、节奏更快,可以提高低焦虑型学生学习成就。
其三,场独立型学生与场依存型学生。场依存型学生喜欢由老师组织教学,加强与老师的互动,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欣赏。他们希望与同学更多地开展合作探索、小组讨论、生生互动式学习,这会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增强成就感;场独立型学生几乎不寻求与老师的语言、眼神交流,对老师的表扬比较淡定,更喜欢老师和风细雨式分析、讲解,规范的总结、板书,这为他们提供安静的环境跟随老师比较、分析、总结、思考。
基于上述差异,老师编制和执行“学案”从情景设置、问题设计、呈现方式、探究指导、习题层次方面充分考虑,“学案”预设是安排师生互动还是强调独立课题;是提供知识结构还是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是运用合作学习策略还是传授性教学策略;是运用社会性可触摸的奖赏激发学习动机还是使用考试成绩等非社会性奖赏激发学习动机。“学案”分层更多体现在预设阶段和执行“学案”过程中。
三、“学案”分层导学应注意的问题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
“分层导学”实施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本概况,恰当地选择教学策略。这就要求老师撇开师道尊严,抹平师生代沟,转变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势,力求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勇于实践探索,开创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特征的学生需求。
(2)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电,深入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心声,科学、细致地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思想状况、生理特性。
(3)教师善教在于让学生会学,授人以渔,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导”的功能。
(4)及时总结与反思,做一名“反思型教师”。“学案”预设与教学实际不可能完全吻合,教师要抽出时间及时调整课时与教法,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
2.“分层学案”不能淡化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案”不能代替教案。“学案”是指导学生学的具体方案,教案是教师教的设计。如果用“学案”等同于教学设计就会导致所有的课都是同课同构,鲜有变化,缺乏个性。每个教师由于学术造诣、文化修养、教学风格、教学手段的差异,对学案有各自独特的体认和理解,将学案自觉融化到教学的整个流程中去,使其服从于、服务于教学设计。学案的精彩决定于教学设计的精彩,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够确保教学流程的完整运作,确保课堂生成的有效调控,确保教师个性的充分发挥。
3.课外辅导,教师要特别关注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生
分层导学教学模式,要求对优等生、中等生、学习困难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不同要求的指导,使长者增长、短者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编制“学案”的预设阶段,其立足点在于班级学生的主体即中等程度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外指导中要关注优等生的潜力挖掘和学习困难生的弱项补缺,让中等生在优等生的拉动和学习困难生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
4.完善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通过评价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同时产生前进动力。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做出相应评价。对学生评价不能仅停留在考试成绩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所达到的预期目标,充满自信,提高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教育改革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充分发展,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教育创新的原点。历史学案分层导学教学模式为落实新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施途径,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了教师“导”的技能。当然,学案分层导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尝试,不断完善,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与其它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规避各自缺失,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书目
①《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扉页
②《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历史学科实施指导意见》
③《反思新课程下的历史“学案导学”》发表于《新课程(上)》2011年第12期
④《有效教学方法》加里·D·鲍里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版第53页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没有词汇,人们无法表达事物,而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将寥寥无几。”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像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点,学生难于真正理解所学的语言教材。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和发展语言能力。
一、创设真实情景,增强语法学习的生动性
情景法是借助体态语、表演等,利用图片、多媒体和实物等具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的一个真实生动的情景。这样子不但可以有效的避免语法教学的枯燥性和单一性,而且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述虚拟语气时,首先教师口头造一句子:If I were abird, I would fly In the sky.(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就能在天空中飞翔。)此时学生会好奇:主语是I,be动词却是were,通常情况下是用am或者是was,会不会弄错了呢。这样子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教师根据所教语法项目的这个交际功能,去创设运用这个语法项目的情景,将语法教学与听、说、读、写活动结合起来,将语法知识的学习综合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比如说,教师可提出下列三个话题,供学生围绕话题根据语法结构来设计对话、语境:
If you became the head of the United Nations, what would you do first? If you were the mayor of our city , what changes would make? If ou could trvel anywhere , where would you go and what would you do ?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新教材教学特点,有利于学生观察、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探讨研究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它要求教师增加自身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备课、思考怎样教好学生,让学生在情景英语中自然的使用语法。
二、设计游戏活动,增强语法学习的趣味性
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意识,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枯燥的语法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1、在歌谣中学习语法。在优美的歌曲中找出歌词中包含的语法现象的句子:在哼唱中记住该句子和语法运用规律。让学生心情愉悦地感受语法,避免了单纯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比如,“AN ANGEL”这首歌,就是一个复习虚拟语气的很好利用。
2、在故事中学习语法故事可以让枯燥无味的语法课堂教学变得灵活、生动。例如,在讲解一般过去时态时,我们可以让同学先复述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引出时态:Long long ago,there lived a girl named The Snow_white .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不但从中掌握了一般过去时的用法,而且提高了他们英语表达能力及学习积极性。
三、设计任务型活动,增强语法学习的交际性在语法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通过任务型教学来巩固语法教学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这种任务可以是填空练习、英汉互译、造句练习、做游戏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语法现象的记忆。
例如,教学一版将来时态be going to和will时,教师设计如下任务型调查活动:明天是星期天,你要做什么?圣诞节将至,你打算给你的父母和朋友买什么礼物?学生在调查中,理解了一般将来时态表达的意义,练习了所学句型,还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运用观察、总结、归纳法,增强法学习的完整性
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总结和归纳语法的规律,有利于他们的知识系统化,这样就会促进学生口头表达和笔头表达的准确性。如我在教语法一致原则时,先列出两组句子让学生观察,“Our group are all going to visit the chimps in the forest . Our group includes six boys and five girls”,学生通过观察后会发现虽主语同是our group。而前者用了复数,后者用了单数。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再给了一组句子,“The family is very big,The family are early risers.”在观察中,学生会总结和归纳出:group,family有两个用法,一个指整体用单数,一个指个体用复数。如class,government,team等。这样的学习方法,比老师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强,学生懂得发现问题,然后归纳总结规则。
总之,在英语教学及题中语法贯穿始末,有了准确的语法知识,学生才能正确的运用语言。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精讲精练,以学生为中心,创设课堂生动活泼的气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地参加课堂学习活动,使语法教学生动有活力,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实基础。
摘要:我校导学案教学进入纵深突进阶段,导学案的运用已经日益普遍、规范、科学,导学案使用中的二次备课也成为共识。依据学情,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教师自觉的追求。高二历史课堂中按照班级差异合理分层,并在教学中注意导学案的合理取舍,调动学生,进行教学,获得最好收益。
关键词:学情导学案高效教学高二反思
按照学校统一部署,高二历史备课组一直进行导学案教学。在认真梳理课标、考纲、教材的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总体思维下的立足于学生历史素养与高考知能培养要求的导学案。现在,如何密切结合学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高效课堂,则成为导学案教学日益普及与普遍情况下的当然要求。二次备课、导学案内容增减、师生互动形式与频率等都应该是其中必须考量的问题。结合本人导学案教学的实际,谈一谈课堂教学如何高效的认识。
一、从“有效”到“高效”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这一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以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选中。我国教育学者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即,教学有效是通过课堂中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与相关能力,形成良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全面进步。
随着有效教学的不断深入,“高效教学”成为教育界关注与探索的问题。高效教学,本质上属于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让学生充满追求与点燃激情的教学。有效教学越来越只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教育的追求目标。从教的层面说,高效教学要求教师掌控课堂、课堂随机生成能力达到几乎完美的境地。教师能够密切结合学情,把教师本人对课标、考纲,特别是教材的理解、挖掘,深入浅出地讲在点子上,反映教师的真知灼;教法得当,善于激疑布惑,引导学生走着未知领域;富于教育智慧和机智,临场应变能力强;等等。
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迅速提升,朝着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方向迈进!
二、导学案教学下“高效教学”要关注“差异”
导学案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收获为第一目的进行设计的。在导学案教学中,尊重学生与班级的差异,特别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课堂教学高效的重要一环。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身心结构和自身行为习惯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在生理上表现为性别、年龄、体质、感知、敏捷度等;在心理上表现为知识结构、智力类型、兴趣、爱好、动机、情感、意志等。其中,差异有质和量的区别: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的不同以及行为方式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
鉴于此,动态分层,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目标,不仅要在导学案文本中体现出来,更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中真正运用起来。
学生的基础有差异,个性差异也较明显,在导学案编制与课堂教学中都落实分层指导学生的学习时,教师既要注意所教班级之间差异,也要重视班级内部学生间的差异,找到教学中的平衡点,合理施教,调动学生,让学生都能心情舒畅的学习,并能学有所得。
在东西湖区组织的高中历史课堂高效展示课的准备与具体实施策略上,自己要展示的课题是选修一中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面对所教的两个班学生情况不同,特别是学生掌握与理解历史知识能力的具体状况不同,对高二10班与高二9班的导学案教学,采取了不同的方式。高二10班为一个文科平行班,学生对历史的掌握与理解情况总体一般。按照学生情况,着重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与把握,对知识点的发掘要等到学生对知识点逐渐熟悉以来慢慢进行。而高二9班是一个文科择优班,自己采取重点突破,在“卓有成效的新制改革”中作文章,特别是引导学生认识“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的各自的含义、实施原因、具体内容、特点、影响,并以“均田制”为重点帮助学生体会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蕴含着社会制度的巨大变革;并合理阐述四个制度之间的关系及彼此的推动,帮助学生体会冯太后等历史人物卓越的政治思维与细致入微的执行力,从而深化本课的教学主题。这显现了班级的差异。
而对学生个体的差异的关注,其实现首先在对学生的分层。这种分层具有隐性与动态的特点。隐性就是指这种分层并不是教学整体单位上的分开,而是在统一教学的前提下对目标和任务的个别要求上的分层。动态指的是随着教学的推进,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构和能力上的变化,可以随时进行层的调整。
及时了解学生在使用导学案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再探讨,再改进,以便使导学案更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中以学生需要为第一需要,更好地起到“指引”、“帮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打造优质课堂的目的。
三、导学案中蕴藏着课程资源的最大程度的开发
导学案中需要体现多种深入思考,其中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浓缩物与精华物。课堂教学成为检验与再次整合新一次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素材与依据。
在课堂上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教师是导学案的利用者,更是导学案的不断完善者。著名学者赵亚夫说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历史教师在自己的整体教学目标上,应该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蓝图,然后用形式多样,具有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去促进这种交流,从而使教学效果趋于完美,实现课堂目标预设。
课堂教学中的不适与出彩,这些都会成为重新整理导学案、完善下一次教学的起点。课堂内容的生动,教师的睿智、巧妙的设疑,高昂的情绪感,这些对学生的高效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推动。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只要我们能以自己的教学个性去钻研,就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真情、人味。”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经验。只有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仅有兴趣培养而没有能力落实还不是学生资源的开发,要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促进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提高。这也是课堂高效教学生成的核心。
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锻炼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学生主体的调动,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形成新的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
导学案课堂教学下的高效,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需要不断反思。在我校导学案教学进入纵深突进阶段,导学案的运用已经日益普遍、规范、科学,自觉进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合理依据学情,师生互动,把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到最好水平,以迎接教育大变革与建立我校“优质高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刘立新.《中学历史课堂讨论教学质量的思考》《历史教学》2006(1).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4】《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