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的反思及对策
武汉市吴家山中学 何建明
1970年,吴家山中学开办高中班,时至今日,吴家山中学的高中教育已走过整整40年。四十年的风雨历程,总体可概括为创建时期(1970年至1977年),恢复时期(1978年至1987年),发展时期(1988年至1999年)及彷徨时期(2000年至2009年)等四个时期。在各个时期,吴家山中学的历届领导和教职员工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岗位,励精图治,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各类英才。在创建时期,广大师生按照“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精神,进工厂、下农村,大兴开门办学之风,着力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个时期的毕业生现正活跃在各条战线上“尽显风流”,如武汉市副市长孙亚及东西湖区各部委的主要负责人就是该时期吴中毕业生中佼佼者。在恢复时期,学校一手抓规章制度制定,一手抓教育教学管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规范办学行为的举措,教育教学活动步入正常轨道,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办学条件也得到了充分改善,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吴中的办学条件在“三郊四县”属中上水平,教学质量处于“二类团队”上游水平。在发展时期,学校抓住“四制改革”机遇,大兴教育改革之风,极大地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效率,学校处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氛围,通过承办全国中学生运动会足球赛事和争创示范学校等活动,又使学校办学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也得以快速提升,这期间,基本上每两年出一个北大或清华生,且上省线人数不断增长,如1995年上省线人数可与汉阳一中媲美,学校良好办学业绩也得到上级部门高度好评,1999年学校被评为湖北省示范学校,当时获此荣誉的学校在武汉市仅只有四所。在彷徨时期,学校已意识到学校之间大比拼、大竞争时代已经到来。此时,上海市在上世纪末,以建上海“新地标”为标准,高标准异地重建了11所实验性示范学校,每所学校的投入平均超过3亿元,武汉市则以新洲一中于1994年率先异地重建,紧接着各区重点高中举全区之力开始大规模、高标准地进行改建或重建。时至今日,全武汉市29所省级示范高中中,吴家山中学除外,新城区示范高中全部异地重建,中心城区示范高中全部改建完毕。如此同时,各区还采取特别政策,大量吸纳外地优秀老师,如武汉外校,多年来从全国各地引进特级教师就达30多名;武昌区允许示范高中超编20%引进骨干教师。而此时,吴家山中学不断向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争取政策,希望能搭上优质高中建设的末班车,最终改善办学条件和引进人才的愿望一而再地破灭了。然而,吴中广大教职工并没有气馁,而是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拚搏,在探索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发展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如学校的艺术教育、科技发明等获得长足发展,但学校硬件“软肋”所带来的影响,导致优秀生源严重流失,使出“高水平”人才的愿望成为无源之水,学校由此处于迷茫之中。
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终端,她肩负着既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又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吴家山中学作为东西湖区唯一一所省级示范高中,始终如一地不断探索正确教育观、人才观。早在90年代初,学校就根据《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的,“普通高中办学应多样化,要办出各自的特色”精神,确立了“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进步和成功”的教育目标,明确了“成功教育”思想作为学校素质教育思想,并积极开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了一所“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示范显著”的省级示范高中,其办学特色“艺术教育““女足运动”“科技发明”等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其实,在教学质量方面,吴家山中学的“低进高出”特色早已在武汉市教育界形成了共识,曾被武汉市教科院誉为“能将三级面粉揉成一级馍”的学校。为什么东西湖区的百姓们对吴家山中学教学质量存在不满意现象呢?一般说来,人们关注的是“出口”,他们并不关注或不清楚吴家山中学的“进口”,即“生源情况”。例如,2009年吴中新生录取的位置值是22.3,而一般省级示范高中录取的位置值大多低于15.3,这就意味着吴中学生的起点大约比其它学校的学生平均低70分左右;再如,2009年武汉外校、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等校新生最低录取值是10.3,这三所学校达此位置值的学生总数不少于2000人,而吴中新生中达此位置值的人数只有6人。是否是东西湖的优秀生源流失的原因呢?其实不尽然,因为东西湖在2009年中考中总共只有17个学生达到10.3的位置值,这17人中有11名学生被中心城区的学校“挖走”了,对吴中来说,“优秀生源”确实流失严重,假若东西湖生源没有流失,吴中的“进口”质量称得上“高水平”吗?那么,为什么东西湖义务段教育质量有如此表现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二条。一、体制原因。东西湖区早先是国营农场体制,在农场学校中有一类特殊的教师群体,即“场办教师”。这类教师中不乏优秀者,然而,她们的待遇与其他其他老师的待遇相差甚远,万般无奈之下,不少优秀教师只好另谋高就了,如此以来,伤了东西湖教师队伍的“筋骨”。优秀教师流失,骨干教师进不来,除了最近几年,区教育局有计划地引进新人外,很长一段时期,在东西湖教育系统几乎没有“新陈代谢”的举措,师资队伍不强,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文化原因。东西湖区是伴随着围垦建场而生,起初,湖区没有多少人口,随着围垦农工的到来,东西湖人口逐步增加,所以说,东西湖区可称得上是个“移民区”,其人口成份以农工为主,她不同于新兴“移民城市”深圳,她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以农工为主的“移民区”最缺的是文化底蕴,在对知识的认识上既有别于老“县区”,又有别于中心城区。在老“县区”有着对文化知识尊重的传统,有纯朴的学风,加之经济欠发达等原因,她们对知识改变人生有深刻认识。所以,在武汉市其它新城区,学生刻苦用功是那里学生的共同特征。在中心城区,家长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十有八九的家长把投资教育作为她们头等大事,学生从小就开始上各类培训班、特色班。在应试教育处主导地位的今天,这种“强化”、“细化”的训练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她们用时间换来了学生学业成长的空间。这就是人们惊呼的“城内孩子比乡里孩子聪明”的重要原因。在东西湖区,文化底蕴不足,经济条件尚可,决定了大多数家长没有长远投资教育的眼光,学生既缺乏“忘我”拚搏激情,又缺少“校外培训”的有效补充,虽有各级学校教师的辛勤耕耘,然而学生既无“内力”、又无“外力”,早早输在起跑线上就不难想像了,致使义务段教育“难有作为”。东西湖义务教育质量不佳,于是东西湖各个学段不少学生选择中心城区学校读书似乎顺理成章了,其实,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综观原因,主要有三条。一、发展原因。东西湖区的经济号称一流,东西湖区的学校办学条件堪称全省“唯一”。以省级示范高中为例,全省示范高中或县一中中,吴家山中学是“唯一”一所既没有整体改造,又没有异地重建的省级示范高中。我们始终认为,追求学校外表华丽有失办学本质,但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是开展有效教学必须具备的。吴家山中学建校已50年了,到如今,最基本的功能设施都不完备,更谈不上用来提高教学效率的现代教学设备。曾几何时,当全市、全省重点高中聚全区、全县之力提档升级时,学校四处奔走相求,然而最终无果,吴家山中学由此失去了重要发展机会。致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被其它学校远远抛在了后面。当今社会,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日趋强烈,而优质教育在普通人眼里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校办学条件,可以说东西湖生源流失在某种程度上是东西湖错失教育发展机遇造成的。二、从众原因。从最近几年到东西湖区外读书的学生家长中了解得知,极少数的是家里在中心城区有住房,小孩读书图个方便,绝大部分是从众心理的原因,你能在城里读书,我也要在城里读书,以此满足一下心里平衡。据区教育局普教科统计分析,本应在东西湖读书而选择区外就读的学生,各个学段累计起来有近1800人,但众多外出就读的学生中,获得较为成功的例子可谓凤毛麟角,由此可见盲从、从众是生源流失又一重要原因。三、政策原因。在武汉市中心城区不少重点中学办有所谓的“公办民助”分校,这些分校利用政策打“擦边球”,提供虚假信息,“骗招”东西湖学生。比如,桥中区某“分校”,以某“名校”为招牌,不实许诺读什么“实验班”或转学籍,2009年在东西湖招了近40名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殊不知,该“分校”每年高考上一本只有几个的水平,2009年高考该“分校”上一本仅有一人。可见,政策不公、信息不畅是生源流失又一原因。
东西湖高中教育或吴家山中学高中教育走过了四个时期或40年。几度风雨、几度波折,虽有遗憾,但更有希望。如今区委、区政府及区教育局把高中教育放在整个大教育优先发展的位置,将赋予高中更多的优惠政策,这无疑对高中教育送来了及时雨。作为区内唯一的省级示范高中吴家山中学,在新形势下如何谋新发展,是每位希望吴中再铸辉煌的人必须慎重考虑的头等要务。在此,谈几点思考与同仁们共勉。
1、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加强硬、软件建设。新课程是国家着眼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而推出的教育改革计划,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代又一代可持续发展的有用之才。课程实施要求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和谐发展,其课程特征是知识体系严谨、容量大,课程中要求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实践,如此以来,对学校现代教学设备及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要求非常高,恰恰这些是学校最缺少的,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学校急需更新实验室、新建微机室、新建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等设施,若这些设施落实到位。我们将站在较高起点上,将新课程转换为新机遇。
2、以“二项工程建设”为抓手,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对教学手段要求高,特别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学校除进一步强化“二项工程建设”外,继续抓好岗位培训,同时还需政府更加畅通“绿色通道”适度引进骨干教师,遵照区教育局指示精神,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确保师资优良及课堂质量。
3、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打基础。我们的现实是底子薄,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文化的原因,还有人为的原因。虽然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窍门”,但决没有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是相对的,无视基础遑论“高水平”是自欺欺人。唯有面对现实,扎扎实实打基础才会实现“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进步和成功”的育人目标。我们将据此原则,在高一年级推进“自主学习”;在高二年级采取“研究性学习”;在高三年级实行“合作性学习”等举措,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
4、坚持“特色立校”办学策略,努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英才。我们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但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潜力,关健在于如何营造适宜的环境,如何为他们创设获得进步或成功的平台。学校所推出的“艺术教育”“足球运动”“科技发明”等特色教育就是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特长能充分发挥的舞台,不少学生在特色教育大舞台上发掘了潜能、获得了成功、找回了自信,比如,我们的科技发明活动,每年专利受理量达近500件,这份收获不仅使他们有望获得高校自主招生资格,更为他们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坚持“特色立校”将是我们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的办学策略。
近年来,东西湖教育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在于有明确的目标,先进的教育思想,近期被评为武汉市“教育先进区”就是很好的例证。令吴中人倍感鼓舞的是区政府、区教育局将成立专业指导班子,全面谋划吴中质量如何提高。加之兄弟学校给予我们的强力支持,我们对“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进步和成功”的教育目标更有相信。
2009年1月